阅读历史

第262章 国债大卖的隐患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魏忠贤虽然没有明说,朱由校也能猜到几分,无非是觉得自己动手清剿耗时耗力还要承担风险,就驱狼就虎,以王海所部的财物为诱饵,吸引海商们前去抢掠。一来可以清剿瓦解王海的势力,二来也是让海商们交上投名状和过往划清界限。

可这样做却有个很大的弊端,那就是海商们会避重就轻,瓜分了王海势力中油水最大的部分,却放走王海的骨干部下,日后遗患无穷。

稍一沉吟,朱由校问,“张定游说俞济海的时候,不是说要他在平定海盗时候故意失败吗?海盗的来历查清楚了吗?”能被用来演戏,这股海盗肯定和王海脱不清关系,朱由校希望除恶务尽,不愿看到海盗疯狂报复的局面。

魏忠贤不解,“王海、张定已经束手就擒……”这些海盗和王海纠结在一起,靠的是利益,现在王海已经被抓,不能再给海盗利益了,海盗还能为他报仇不成?

朱由校瞪了他一眼,“你不会觉得,抓住了王海,海上就这样平静了吧?”朱由校要的是控制大海,可不是仅仅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四海平静,擒获王海只是开始,商船畅通四海才是目的。

可偏偏现在是大航海时代,先不说跋涉万里远洋而来的欧洲人,就说大明本土土产的海盗,李旦、郑一官、刘香,一拨拨的平息,又一拨拨的兴起,就让朱由校挠头不已。偏偏魏忠贤一向办事符合圣意著称,却在这上面和自己格格不入,这让朱由校有些恼火。

察觉皇帝的不悦,魏忠贤却不明所以,只好垂手恭立,比刚才更加恭敬。

朱由校仔细想想,觉得事情能办到这种地步,魏忠贤也算能干了,他没有继续追查下去,完全是受到眼光限制,觉得大海上面的事情变数太大,不值得大动干戈。却没有想过,朝廷变革的一大举措,就是重返大海,继续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功业。

当然,轻视大海,恐惧大海,对海上利益漠不关心,这也是华夏人的通病。在五千年历史上拨拨算算,也只有郑和是真正在大海上做出了一番事业。可他也受到了极大限制,注重政治轻视经济的后果,是朝廷空耗大量财物却没有得到足够利益,不得不停止航海拆毁宝船。至于宋朝时期的海上贸易,却是重收税轻规划,让阿拉伯人在贸易中占据了多数份额,最后还因为阿拉伯人作祟,使得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沦陷蒙元之手。

“也许,朕还要写本《海权论》出来。”朱由校苦中作乐,实际上却不认为这时候是《海权论》出现的最好时机,海权论讲的是海上对抗,讲的是如何夺取海上霸权,适合在海上有了根基的海洋强国,对大明这种蹒跚起步的后起之秀用处不大,弄不好,还会让欧洲人学去,给自己增添更多的麻烦。

打消了出版《海权论》的念头,朱由校却决定要加大宣扬海上利益,准备向欧洲人学习,用海外有大量黄金为诱饵,驱使国人迈向征服星辰大海的征途。

至于如何宣传,朱由校已经想好了,要用报纸来宣传,用白话文来宣传,白话文通俗易懂,受众广,在渲染气氛上比文言文更有优势。

只是在此同时,朝廷却要把海上的海盗清理一遍,免得大家还没尝到甜头,就被猖獗的海盗给堵了回来。

至于日后,只要不在大明海军的巡弋范围内闹事,海商也好,海盗也罢,全部在朱由校的考虑之中。

清清嗓子,朱由校对魏忠贤吩咐道,“你加派得力人手南下,配合俞济海清剿海盗,只要不向海关缴纳关税的,全部按海盗处理。在此同时,一定要提防王海旧部的动向,不要在阴沟里面沉船。”顿了顿,又道,“经过打击后,若是王海的势力还能存在,就去问问他能否真心悔改,如果改了,就放他出去。”

对于王海是不是有后手,有什么样的后手,朱由校远在京师,困在皇宫,推测不出来,也没有时间多想。

朱由校只需要把握住一条,老老实实缴税的是良民,不愿缴税的是海盗,留条路给海商走,其他的全部驱逐出大明海域。凭借大明强横的国力,两大舰队可以完爆任何一股海盗的船只数量,只要不出现海盗大联合的情况,就可以碾过一切阴谋诡计。

至于承诺给王海一条活路,也是为了动摇海盗们的决心,让他们在和朝廷作对的时候,还存有接受招安的念头。

当然,这里面也包涵着一些权谋,那就是用王海来牵制俞济海,牵制福建海商。

魏忠贤稍一思索,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为皇帝目光长远而震惊的同时,也为自己做事做了半截感到羞愧,不知不觉中,又对朱由校多了丝敬畏。

“奴才这就加派人手南下,同时把王海押解到京城来。”魏忠贤毕恭毕敬的说道。

主仆二人正谈着话,却有内侍过来禀报,“东阁大学士、户部尚书徐光启求见。”

朱由校一愣,脸上却立即浮上了笑意,“看样子是来感谢你的。”一抬手,“请他进来。”

功夫不大,徐光启就匆匆赶了进来,和朱由校想的不一样的是,他脸上并没有多少喜色,反而多了些为难,行完礼,徐光启就抱怨上了,“陛下,国债不能再卖了,再卖就要出事了。”

朱由校心里咯噔一下,“怎么回事?”

徐光启脸上露出哭笑不得的神情,“陛下可知道,现在户部收到了多少银子?”

“多少?”朱由校突然有了大事不妙的感觉。

“二千三百万两。”

“多少?”朱由校浑身一震。

“二千三百万两。”

“太好了,”朱由校拍案叫好,“有了这么多银子,朝廷总算宽裕些了。”忍不住开始盘算起来,“北直隶的基础设施已经差不多了,山东正在重建,陕西的水利也年久失修,沟通陕西和京师的驿道刚修了一半……”

朱由校正想的美滋滋的,却被徐光启给浇了盆凉水,“陛下先不要高兴,先想想这么多银子怎么还吧。”看皇帝还没有明白过来,徐光启忍不住吐槽,“要不,陛下那五百万两银子不还了?!”

“不行,”朱由校猛地从美梦中惊醒,“欠债还钱天经地义,徐卿想食言而肥不成。”随即却反应过来,“五百万两,朕什么时候借了五百万两给你?”

徐光启惊愕的看着皇帝,“发行《国富论》的收益啊?陛下不是说全部用来买国债吗?为了方便计算,御马监就凑了个整数,拨给户部五百万两。”

“多少?五百万?”朱由校最先感到的不是高兴,而是震惊,一本讲经济理论的书能卖到五百万册,这还真是件奇迹。可想到自己的特殊身份,再加上科举考试的特殊需要,能卖到五百多万册也不是件难事。

徐光启也是一愣,“陛下不知道吗?”

朱由校赧然,“好像有人在朕跟前提过一句,可朕没有往心里去。”其实,朱由校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太重,许诺用收益买国债后,更是将此事抛在一边,御马监的太监误以为皇帝不看重这事,就没有特意禀报,仅仅在例行报告中提过一次,却被朱由校忽略过去。

不愿让话题一直在自己身上打转,朱由校问,“不是收了二千三百万两吗,其他购买国债的是些什么人?”

徐光启道,“除了福建的一千一百万两,勋贵大约买了三百多万两,各大王府二百多万,其他就是各省官员了,陛下有旨意在先,不得扰民,所以没有百姓购买。”

“全国十六个省,除了福建不算,买了不足二百万国债,还真是给足了朕面子。”朱由校有些窝火,却不得不捏着鼻子传令嘉奖,“百官忠心可嘉,凡购买国债者,准许其子弟到济世大学附学。”事情太小了,不值得赏赐官职或爵位,只能给点甜头,以示恩宠。

旁边当值的起居官急忙记下,徐光启却黑着脸抱怨,“陛下先别高兴,问题还在后面呢。”

“什么问题?”朱由校不解,“难道你没办法花钱,想让朕帮着花花?”

徐光启摇头,“别说二千三百万了,就是再多个十倍,臣也能花出去。可问题是,这些钱是借来的,是要还的,每年付息不说,五年后还要原封不动的还回去。国库每年收入仅仅四百万两左右,加上海关也不会超过两千万,五年之后,户部如何还钱,还请陛下有个决断。”

渔政衙门的事务虽然还是由朱由校一手掌握,可为了防止王安和陆成势力做大,就进行了改革,分割成了海关、海军、殖民、渔政、生产等部门后,仍让两人主掌,却加派了许多干吏过去辅佐。同时,在内阁的强力要求下,朱由校就顺手推舟,让六部在业务上进行指导,徐光启才知道了这两年海关的收益数字。

只不过,海关收的银子还要在御马监过回手,才能进入国库,这让徐光启大为不满,没少和朱由校打嘴官司。裁撤市舶司后,徐光启更是以国库利益受损为借口,鼓动内阁阁臣联名向朱由校索要海关权益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