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63章 烫手的银子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徐光启的话,触动了朱由校敏感的神经,他急忙摇头,“海关税银要负责新军军费,可不能全给户部。”户部能得到的,只是满足军费开支后的剩余部分,由于陆军在换装,两大舰队也在补充军舰,户部今年只能得到四百万关税,即便是五年后,这个数字也不会超过一千万。

徐光启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,提起关税只是为了讨价还价,看到皇帝拒绝,立即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,“若是这样,北直隶和天津的商税,总要上缴了吧。”

为了加快两地的发展,北直隶和天津的商税都被留在本地用作投资,这也使得户部收入升幅不大。为了方便商业流动,朝廷还裁减了两地的收税关口,这些关口都是直属户部的,一进一出,户部的账面上竟然和以往持平。

朱由校明白徐光启的苦衷,却还是摇摇头,“两地三年税收自用,是朕当初做出的承诺,朕可不能食言而肥。”

在朱由校看来,包括天津在内的北直隶,是自己立足的根本,发展的源泉,只能加强不能削弱。况且,两地的发展正处于攻坚的阶段,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正进行到一半,要是把银子抽走,此前的投入就要前功尽弃,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。

徐光启眼前一亮,“满三年后呢?满三年后,天津和北直隶的税收就可以上缴了吧。”天津改革进行的早,三年税收自用期已经过去了两年,北直隶也过去了一年,剩下的时间虽然漫长,可还在徐光启的接受范围之内。

朱由校点点头,“朕是不会食言而肥的。”虽然想继续加大两地投入,可朱由校也知道过犹不及,过度的偏爱只能让其他省份的人感到不公,感到嫉妒。若是像现在围攻南直隶一样,在都察院里面围攻北直隶和天津,这是朱由校不愿看到的。

顿了顿,朱由校又道,“等明年这时候,天津的税收就可以解到京师,你要和天津方面好好谈谈,定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上缴比例。”怕徐光启下手太狠,就警告道,“天津不但是商港,更是军港,是京师东面的门户,有些事情,不要太过分的话,就答应下来。”

徐光启道,“六四分成怎么样?其他省份都是这样分的,朝廷六,地方四,地方若是有什么大项目,可以向朝廷求援。朝廷每年也要编制项目名录,分解到各省。”怕皇帝阻拦,又补充道,“天津的港口建设,完全可以以朝廷名义建设,让天津百姓沐浴圣恩,免得他们持宠生骄,也免得引来妒恨。”

朱由校想了想,最终点了点头,“这样也好。”天津的税收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,这和它的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,海商多,作坊就多,带动了其他行业发展。单论商税,连北直隶也没有天津多。给天津留下四成,也有上百万的银子,足够天津府花销。

其实,推行六四分税后,受到影响最大的省份是南直隶。长久以来,南直隶的收税征缴都是个难题,除了张居正时期,这些年来都维持在定额的五六成左右。六四分税在田赋上,是按照固定总额算的,商税才是随行就市,根据实际征缴数额分割。

不知不觉中,南直隶就被大家伙阴了一回。地方上必须加强税收征缴力度。否则,上缴朝廷后,地方官府未必还有办公的经费。

要是搁在以前,地方上没了办公经费可以摊派,可以向朝廷哭穷。可现在两条路都封死了,在政策设计中,朝廷已经给地方留足了办公经费,朱由校不会允许他们哭穷;想向士绅摊派,先说士绅愿不愿意,单单税务系统都通不过,他们可是直属户部的,没有朝廷明确命令,他们不会为虎作伥;若是想避过税务系统私自摊派,朱由校可正想找个不开眼的开刀,好让大家伙都长长记性。

所以在推行新型税制后,南直隶一片哀声哉道,徐光启的名声几乎臭大街。若不是他见机的快,早早把家人接到京师,只怕早有“义士”去诛杀奸邪了。

虽然得到皇帝的明确承诺,可徐光启还是感到为难,“天津的税银虽然比较多,可和五年后应偿还的债务来说,只是杯水车薪,户部只能找到足够的财源,才能不失信于民。”

朱由校沉吟了会儿,问,“若是只偿还官员的呢?”

徐光启摇摇头,“不可以,有能力还愿意购买国债的,多是藩王和勋贵,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邀宠示好才购买的,还出于对陛下的信任,觉得陛下不会没了他们的银子。若是不能按期归还,只能让他们产生怨言。况且,”徐光启苦笑,“官员的还了,福建海商的也要还,一千三百万两,依旧是个大数目。”

朱由校暗暗点头,又试探道,“朕的那五百万两,可以不要。”

徐光启依旧摇头,“国库私库分开,是陛下的决断,更是朝廷立国的一项根本,别说五百万了,就是一文钱,也不能含糊不清。”

徐光启可不想给皇帝口实,让内廷的手继续伸到国库中去。他也算看明白了,随着改革的进展,国库的收入会有着连续的提升,别看现在皇帝私库比国库富裕,那是因为朱由校会经营,若是换了别的皇帝,还指不定怎么哭穷呢。为了避免日后发生扯皮的事情,最好现在就划清界限。

可这样一来,户部五年后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,若是不让朝廷失信于民,徐光启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动用这笔银子。可不动用,户部还是要付利息,虽说每年只有一万多两,这对于勤俭惯了的徐光启来说,简直是在用刀子割他的心。

至于把银子退回去,至少把皇帝的银子退回去,徐光启也想过这个办法,可为了维持朝廷尊严,为了维持皇帝的面子,他立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,连提都没敢提。

朱由校也有些后悔,后悔自己一时大意,许下了把《国富论》上的收益全部购买国债的诺言,还唯恐大家不知道,大张旗鼓的宣传了好久,现在把户部放火上烤,自己也觉得难受。

朱由校反复思索了半天,才下了最后的决断,“也只能这样了。”

朱由校告诉徐光启,立即下公文到各地衙门,停止国债的销售,不让国债越借越多,最后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又让徐光启做好第二期国债的准备,依旧是五年期的国债,年息万分之六,总额是一千万两,发行时间是明年,付息时间从后年元旦开始。

徐光启一惊,“陛下不可,这样会让利息越积越高,最后让朝廷无法偿还。”

朱由校摇摇头,“这次国债看似大卖,其实有很大部分是因缘巧合,朕的那五百万,还有福建的一千一百万,都是可一不可再二的。除了这些,户部其实只卖了七百万左右的国债。要是再发行第二期国债,能有七百万的一半,朕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徐光启不解,“陛下既然知道,为什么还要举债?”

朱由校微微一笑,“当然是借新债还旧债了。”每年不管实际能卖出去多少国债,朱由校都决定每年发行一批国债,一来为培养大明购买国债的意识,二是为五年后无法按期偿还国债做准备。

朱由校想好了,五年后若是真的还不上国债,他就把五百万到期国债转为新的国债,再暗示一下福建海商,让他们有样学样,只要能凑够一千万,户部就能从套子里跳出来了。

徐光启稍一思索,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心生感激,却摇头苦笑,“这样寅吃卯粮,什么时候是个头啊。”

朱由校不乐意了,“这些银子都用在了基础建设上,用在了鼓励生产上,一开始日子虽然艰难些,可百姓能得到实惠,能缴纳更多的税,怎么会没完没了还不上呢?”

徐光启哑然。

其实,两人都明白这里面的道理,可谁让两人严重低估了朝廷信用,步子迈的太大,国债卖出的太多,远远超过了税收正常的增长速度。

犹豫了一下,徐光启觉得皇帝的建议变数太多,又提出个建议,要求提前实施废两改元。

大明此时的主货币是银子,这是由长久的市场流通中形成的。嘉靖八年,为了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时候方便,规定解京白银皆铸成锭,并记年月、官吏及工匠姓名。从此,白银有了规定的成色、重量和单位,被定为了国家财政收支的计算单位。

可这样一来,又给地方官员了上下其手的机会,官吏们向百姓征收超额的银子,充当铸造银锭时候的火耗。

针对这种情况,朱由校提议废两改元,准备用官方铸造的银元来取代银两,充当法定货币。这个想法已经酝酿多时,也日趋完善,却一直找不到比较合适的推行时机。

没想到徐光启逼急了,会主动提了出来。这让朱由校大感意外,忍不住再次审视这位心腹重臣。

看皇帝一言不发,徐光启又道,“推行废两改元后,朝廷可以用银元偿还国债,只需要三分之一的银子,就可以把这笔债务购销……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