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61章 发财 惊疑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俞济海再三请求,魏忠贤才装模作样的提点道,“若想日后平安无事,一要获得圣上恩宠,二要做到无懈可击,让那些眼红海上利益,想要跻身进来的人找不到你们的把柄。”

俞济海深以为然,却苦恼起来,想得到皇帝恩宠说难不难,只要尽忠职守,面子里子全做到位,以他对皇帝的了解,应当没多大问题。可想做到无懈可击,让有心人抓不住把柄,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海上利益牵涉甚广,人多口杂,除了王海借助垄断商路的优势,能将大部分海商拧到一起外,其他人并没有这份能耐。现在王海倒台,各大势力无不想趁机扩大势力,更不会坐在一起好好谈谈。说不定,朝中某位大佬一伸手,这些势力就争先恐后的投靠过去了,企求得到外援后扩大自身利益。

海上势力大洗牌,海商的争斗只会增多不会减少,露出的纰漏也只会多不会少,这种情况下,想要伺窥者抓不到把柄,根本是在妄想。

对俞济海的苦恼,林欲辑心中暗喜,忍不住露出丝笑意,怕俞济海察觉,忙举起茶杯遮住脸,看魏忠贤怎么忽悠。

魏忠贤微微一笑,“俞将军过滤了,想要做到无懈可击,的确很难,可若要人不敢轻举妄动,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。”

俞济海心中一凛,忍不住怀疑魏忠贤另有图谋,可仔细想想他刚才说的话,却又糊涂了,“魏公公不是说,我等武人不能和内臣、文臣走的太近吗?”若是魏忠贤想拉自己,拉俞家,拉东南海商入伙,俞济海可不敢应承下来。

魏忠贤一愣,不由的哈哈大笑,“俞将军想到哪里去了?就是你愿意,我也不敢啊。我说的让人不敢轻举妄动,是想让你们在获得圣上恩宠的同时,还在大义上立住脚。”

林欲辑觉得过犹不及,再说下去,俞济海就会怀疑自己和魏忠贤在故意市恩,忙重重的咳嗽了一声,提醒魏忠贤注意分寸,“公公就不要卖关子了,八闽百姓嗷嗷待哺,正等着公公救命呢。”

俞济海连忙点头,“是啊,是啊。还请公公明示,如何才能在大义上立住脚。”

魏忠贤微微一笑,“想在大义上立脚并不难,就看你们愿不愿意出银子了。”

“银子?”俞济海一怔,不会还是让海商们补税吧?或者是募捐?

“圣上金口玉言,怎么出尔反尔做这样的事情?”魏忠贤讶然失笑,“再说了,若是这样做了,又如何让你们在大义上立住脚?”

俞济海也反应过来,事情不会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,忙向魏忠贤请教,“还请公公明示。”

“最近的邸报看了吗?”魏忠贤问。

俞济海点头,“看了。”

“朝廷发行国债的事情知道吗?”

“知道,”俞济海点点头,脸色突然变了,“公公的意思是让海商购买国债?”国债号称是为了修建水利,修建道路而发行的,还明确规定了要以朝廷税收做抵押,给债权人还本付息,可在世人眼里,这是朝廷在敛财。

朝廷发行国债的诏书已经颁布天下了,可各地愿意购买者寥寥无几,还有大臣上疏弹劾,要求收回成命。即便朱由校以身作则购买了上百万的国债,也被讽刺为见钱眼开鱼肉百姓。

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一来是因为国债是新生事物,二来是因为朝廷信用太低,拜纸钞放行过滥所赐,百姓信不过朝廷。至于朱由校是否以身作则,却因为国库私库长期不分,被误认为皇帝是在左手倒右手,故意作秀。

俞济海凝视着魏忠贤,希望他能说个不字,可他失望了,魏忠贤重重的点点头,道,“国债一旦发行失败,圣上威望,朝廷威望,全都毁之一旦,朝廷推行的新政不能实施,说不定新军也会受到裁撤。谁在这时候立场鲜明的支持国债,谁就能简在帝心。俞将军,你愿不愿意放手一搏?”

俞济海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道,“公公你呢?”

魏忠贤顿时乐了,“我现在的宅院、土地拢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多万,全部兑现了购买国债。年息万分之六,这二十多万两每年可以获得120两银子,虽然少了点,可也是我做奴才的心意。”说罢,还自嘲道,“魏某凭借圣上恩宠才走到今天,又怎敢忘恩负义,弃君上不顾。”

俞济海点头赞许,“公公高义,末将佩服。”稍稍沉吟了一会儿,又道,“俞家愿意拿出一百万两银子买国债,至于其他海商,俞某也会尽力游说。”

俞济海这时候也想明白了,自己既然贴心要和皇帝站在一起,那就不要三心二意首尾两端。不就是一点银子嘛,有了圣宠,把持了海上贸易,还怕没银子不成?

再说了,皇帝没有明令摊派,已经给了自己面子,难道皇帝缺钱了自己还真敢不给不成?现在有了借债名义,还封给利息,也许日后还有银子回头那天。

俞济海想的透彻,林欲辑却吓了一跳,“一百万两?俞将军,你可要三思啊。”七品官的年俸约合45两,一百万两足足相当于七品官二万二千多年的纯收入,用这样一大笔银子打水漂,林欲辑不得不佩服俞济海的勇气。

俞济海却微微一笑,“为圣上分忧,是臣子的本分。”他这时候已经看明白了,俞家本就是戴罪之身,朝廷要银子是不给也得给,可怎么给却大不一样。

这时候,谁第一个站出来,谁捐的银子最多,谁就最会被皇帝记在心里。俞家远在福建,第一个捐银子无论如何是轮不上了,那干脆就捐上一大笔银子,哪怕得不了第一,也要在气势上压过其他人。

魏忠贤也看出了俞济海的想法,不由的连连点头,“俞将军真乃朝廷忠臣。”

一番威逼利诱后,魏忠贤竟然在福建筹集了上千万两银子,这让他喜出望外,可高兴之余又担心不已。回京路上更是小心翼翼,生怕出了差错脱不清干系。好在沿途官府尽忠职守,才平安无事的回到了京师。

回宫交旨,朱由校也吓了一跳,忙让魏忠贤把银子送到户部,就连福建世族供上来供他私用的银子,也让魏忠贤送到户部入账,自己却拿着福建世族购买国债的清单仔细揣摩。

清单上,最多的就是俞家的一百万两银子,接下来却是吕朝军的五十七万两。朱由校仔细想了想,觉得这个人很陌生,并不在此前掌握的海商名单上,就问魏忠贤,“这个吕朝军也是福建海商吗?”

魏忠贤摇头,“万岁爷忘了,这是提举市舶司的那个官员。”

朱由校一愣,“他怎么也买了国债?”朱由校虽然没有直接处置市舶司官员,可心里早就给他们判了死刑,准备等风头过去,就一个个收拾他们,没想到吕朝军尽然买了国债,这让朱由校感到为难。

“若是对他出手,岂不是让人误以为自己想赖掉国债?”朱由校心中暗暗想道。

魏忠贤不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,却有自己的苦衷在里面,“吕朝军不知轻重,竟然掺合到王海一案中,被当场抓了个现行。他本身和福建海商联系很广,骤然处置只会让海商们兔死狐悲,奴才才留了他一条狗命,让他购买国债以安抚众人。”

朱由校这才明白事情的缘由,点点头,“这事你办的不错,能够稳定东南局势,当属头功。”

福建、浙江、广东三个设有市舶司的省份,浙江人文经济最为发达,军事实力也最强,可正因为太过富庶了,哪里的民风才相对偏软。广东这时候还是边陲之地,经济实力在三省中最差,士绅势力最弱,内部部族纷争此起彼伏,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利益团体。

只有福建,山多地少,民风凶狠不说,还在长久的海上贸易中形成了较为团结的地方势力。

朱由校想整顿海上秩序,首先面对的就是福建海商,安抚了福建,东南沿海才能稳定下来,发展海商贸易才有了安定的后方。

只不过,福建这么顺利的平定,却让朱由校惊疑不定,想了想,追问魏忠贤,“你们抓捕王海的时候,可曾发生过意外?抓捕之后,他可曾交代过什么?”

魏忠贤仔细想了想,摇摇头,“这倒没有。”顿了顿,突然想起跟着俞济海过去抓人的番子曾说过的一件事,就笑道,“抓捕王海的时候,他曾和俞将军叫板,说这回俞将军运气好赢了,下一回却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。他已经成了阶下囚,还敢大言不惭,万岁爷说好笑不好笑?!”

“什么?”朱由校一惊,立即追问,“王海被抓获后,可曾交代过他的部下在那里?”

魏忠贤摇摇头,“王海倒是条汉子,铁链从肩胛骨穿过,还能脸不变色,奴才对他拷问了几回,没有什么收获,就把追查他属下的事情交给海商了。王海的部下群龙无首,却拥有着大量财富,海商们都十分愿意替朝廷出力。”顿了顿,又道,“海商孝敬万岁爷的财物,其实都是从王海那里抄来的。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