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36章 蒙古内战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老奴在为道路泥泞行动不便发愁,却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明军主帅黄嘉善也在为同样原因犯愁,只不过老奴犯愁是为了进攻不便,黄嘉善却是为了后勤保障不力。

其实,明军在后勤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,提前运输到辽东的粮草弹药已经能满足战事所需,稍有不足渔政衙门也能及时补充。可问题是明军是深入女真人境内作战,原本储备的物资还要继续向前运输,明军的后勤部门就是在这段路程上掉了链子,以至于大量的物资只能放在仓库中发霉,前线军队只能靠自身携带的物资作战。

无奈之下,黄嘉善只好放下读书人的尊严,默许麾下军将四处出击筹集粮草,可女真人本就穷困,又被辽东明军持续不断的袭扰,加上青黄不接的季节,黄嘉善无论如何也征集不到足够的粮草。

连日出击的唯一成果,就是进一步梳理了大军周围的环境,让老奴的哨探无功而返,没有和朝鲜的建虏联系上。

可这样的成果却是黄嘉善不知道的,他依旧在为粮草不断消耗犯愁,一直等到抚顺方面传来情报,说老奴东进准备和他决一死战的时候,黄嘉善才松了口气,寻了块有利地形安营扎寨,不在为行军中加倍消耗粮食发愁,却开始操心起如何作战来。

能做到兵部尚书位置,黄嘉善也是经过战阵的,可那是随军作战,真正担负起一直军队的生死却是头一回。黄嘉善不觉得自己是身经百战的老奴对手,就干脆学朱由校那样来了个以势压人,把十六万大军抱成团,就横在老奴东进的道路上,然后行文辽东方面,让他们加紧运送物资,准备和建虏死耗。

黄嘉善用的明明是笨办法,却正好命中老奴的死穴,由于道路泥泞,两军的行军速度几乎一致,建虏不可能在绕过明军营寨后快速脱离,老奴只好捏着鼻子扎下营寨,和黄嘉善对峙起来。

对此,黄嘉善是万分乐意,每天派出一万左右的军队挑战,另派两万左右的军队接应,完全把建虏当成了陪练,堂而皇之的训练起军队,气的老奴火冒三丈,却无可奈何。

只不过老奴也不是善茬,他一边和黄嘉善对峙,一边却派了亲信去联络代善,甚至还有意无意的分派军队,让那些对他起二心的军将去和明军作战,以消耗反对派的实力。可那些反对派将领也不是好惹的,他们完全是出工不出力,明面上,双方打得虽然热闹,实际的死伤却不多。

明军和建虏在东线对峙,西线的战事却相当的激烈。在得到明军愿意帮忙的答复后,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终于鼓起勇气,公开带着左翼三万户和林丹汗对阵,这让林丹汗更加恼火,原本还有的几分犹豫顿时化成痛恨,双方的决战终于在草原上来开帷幕。

作为草原的霸主,林丹汗拥有控弦之士四十万,可这四十万是全蒙古的兵力,他不可能为了平灭内喀尔喀人和科尔沁人的叛乱,就将全蒙古的兵力全部拉来。

更何况黄教在草原上经营多年势力极大,这四十万人中有多少是黄教信徒就连林丹汗也说不清,要是作战时有部落反戈一击,那才是天大的笑话。其实林丹汗背弃黄教改投红教,也未尝不是看到黄教势力太大,想借助红教压制一二。

既然想压制黄教,压制内喀尔喀和科尔沁各部,林丹汗只能按照草原上的规矩来,以察哈尔本部的兵力和左翼三万户决战,胜则依旧是草原霸主,败则既要应付各方势力的挑战。

虽然只是本部兵力为主,可林丹汗还是纠集了三十支千人队三万人左右的兵力,而左翼三万户的联军只有十个千人队一万多人,加上前来助阵的新军第一师二十个营的兵力,才在军队人数上超过了察哈尔军。

由于明军步兵居多,又带着大量大车,就以第一第二团为核心在中央列阵,左翼为内喀尔喀骑兵七千人,右翼为第三团并科尔沁骑兵八千多人人,新军第四团五千多人却作为总预备队,随时增援各处前线。

卯时末,察哈尔军率先发动进攻。林丹汗派出一支万人的骑兵直扑内喀尔喀骑兵所在的左翼,同时分遣两支各五千人的骑队对中央明军和右翼实施牵制。

看到察哈尔军出击,明军急忙释放火炮予以阻击,可在高速运动的骑兵面前,明军的火炮根本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,除了惊扰了蒙古兵的战马外,只是造成了对手极少的伤亡。察哈尔军几乎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,直插入内喀尔喀人的军阵。

这倒不是内喀尔喀人有意放水,或者实力太差,而是蒙古人作战根本没有军阵意识。和明军作战时候不需要军阵,因为明军都龟缩在城中防守。和其他部落作战也不需要军阵,因为双方都是骑兵,借助马力相互冲杀才是王道。现在为了和明军共同作战,内喀尔喀人放弃了自己骑射的长处而使用了不习惯的军阵,却不像明军那样层层设防步步为营,所以才让察哈尔军一下子就冲到阵中。

这下子,不但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心中发苦,痛骂明军火炮没用害人匪浅。就连林丹汗也惊愕不已,好半天才反应过来,指着内喀尔喀人哈哈大笑,“东施效颦,东施效颦。”

虽然在心中质疑明军的火器是否像传说中那样厉害,可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却更明白自己的处境,知道战败后明军可以顺利退出,自己和自己的部落却要遭受灭顶之灾。

在生存还是灭亡的紧要关头,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终于激起了心中的勇气,组织部众顽抗迎战。好在察哈尔人在冲入军阵的过程中失去的冲击力,在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调来增援部队并强力督促部下作战后,战局终于稳定了下来。

林丹汗发现进攻不力,又派出了三千骑兵加强攻击,可面对乱成一锅粥的战局,这三千人就好像水滴融入大海,瞬间就被混乱吞噬。

林丹汗气的直摇头,“博尔术这个笨蛋,谁让他把人填进去的,难道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坏了脑子,他也坏了不成?”有心再派出军队加强进攻,可林丹汗手中只剩下了七千人,还要支援其他两个战场作战,实在不敢再继续分兵,只好祈祷长生天保佑,让自己的军队能早日击溃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这个叛徒。

此时明军在中央战线上也陷入了困局。负责牵制的察哈尔将领简直把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,忽进忽退,忽左忽右,飘忽不定的战法让明军头痛不已。一排枪弹打过去,运气好能打中几个,运气不好可能连根汗毛都沾不上,一来二去,原本士气高昂的新军信心大挫,就连随军前来的袁崇焕也连连摇头,“难道火器就这样没用?”

战场的形式很明显,左翼的内喀尔喀人不是察哈尔军的对手,一旦内喀尔喀人兵败后撤,察哈尔就会集中力量击退科尔沁人,然后对明军进行围剿。

袁崇焕想破解这个危局,可明军大部分都是步兵,离开军阵保护只会让察哈尔骑兵冲溃,根本不能去支援内喀尔喀人。

袁崇焕左右为难。

只不过,袁崇焕只是随军的官员,负责和蒙古人联络谈判的,他的左右为难对明军没有半点干扰。

指挥明军作战的是新军第一师师长尤世功,他是积年老将,作战经验丰富,远非袁崇焕这个初出茅庐的文人可比。

稍稍沉吟一下,尤世功就下达命令,让第一团继续防御,第二团却分出两个营到右翼,这样一来,联军的右翼就有了七个营的兵力。

接下来,战场上极为壮观的一幕出现了,新军第三团并第二团的两个营,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,在鼓点和军旗的指引下,浩浩荡荡的向察哈尔军进攻。

进攻的步伐很慢,大概一分钟一步左右的速度,可排山倒海的气势却让林丹汗脸色大变。原本负责干扰的察哈尔军化作一个个小队袭击,却被同样化整为零的科尔沁人缠住,同样的骑术,同样的武艺,使得双方势均力敌。而这时,就会有一小队骑马的新军赶过来,远远的停住马射击,将被缠住的察哈尔人击杀。

“嗯,有点意思。”林丹汗忽然笑了,“原来火铳兵和骑兵是这样配合的。”一挥手,又派出五千骑兵参与对联军右翼的围攻,“只要突入明军军阵,他们的火器就没了用。”

可林丹汗失望了,在察哈尔军费劲力气,付出极大的伤亡,终于突入明军军阵的时候,却发现面前的火铳兵摇身一变,又变成了长枪兵。察哈尔人不但要和这些长枪兵面对面搏杀,还要时刻防备明军后队射来的枪弹。

而在此时,尤世功却指挥着内喀尔喀人逐步向中军靠拢,双方紧紧的结合在一起,同样成了明军在中抵御,蒙古人在外呼应的局面。察哈尔人每次冲锋,都会被明军的枪弹赶回去,想要换个方向进攻,却会被内喀尔喀人缠上。

此时林丹汗只剩下两千骑兵没有参战,可联军还有一个营五千多的兵力虎视眈眈。眼看每次冲锋都有大量同伴倒地,游牧民族自由散漫的习性渐渐的发作,逐渐有察哈尔蒙古兵开始逃离了战场,崩坏由此逐步扩大,到后来居然有整个百人队打马而逃的情况出现。

“完了。”远远的看到这肝胆俱裂的一幕,林丹汗顿时心若死灰,他嘟囔着。“这下彻底完了。”扭头吩咐身边的军将,“撤兵吧。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