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41章 决定北上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君臣二人相对愁坐,过了好久,朱由校才懒懒的说道,“西向和南下的弊端都很多,也只有北上这条路了。”

朱由校如今最主要的支持者是勋贵和武人,他们的呼声朱由校不能视而不见,况且北上派所说的也很有道理,北直隶商团的实力太差了,不但比不上江南商团,就连陕西商帮也比不上。在这样情况下,南下和西进都不是最佳的选择。

可对于北上,朱由校也心存犹豫。

朱由校目前正在推动税务体制改革,平等、充分、确实、便利、节约,这五大税制原则后面,是朝廷和各地士绅商人的博弈。而直隶商团为主的海商,却是朱由校手中的重要武器,各地商贩必须拥有税票才能把商品卖给海商。

可海商愿意这么做,是因为他们受到渔政衙门的约束,边贸却不然,绵长的边境线根本无法有效监管。朱由校担心,直隶商团参与边贸后会和地方势力勾结,毁坏税务改革,并极力摆脱渔政衙门约束,甚至在快速膨胀后反客为主,将皇室和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上。

朱由校琢磨了好久,才吩咐徐光启,“陕西的局势不能再拖了,朝廷必须要做好准备。除了此前过去布局的东昇粮行外,还需要修建一条沟通京师和西安的驿道。朕希望这条驿道早日完工,你一定要做好财政安排。”

徐光启点点头,“微臣遵旨。”可还是有点犹豫,“修建这样一条驿道,总要有个名义,才能让都察院顺利通过。”为了制衡内阁势力,朱由校曾定下规矩,凡是花费一万两银子以上的项目,必须要经过都察院决议。

这个规矩确实不错,不但约束了内阁势力,也分化了士林,让各省御史不得不为自己家乡利益搏杀,可也降低了朝廷办事的效率。

这个规矩到底是好是坏,全靠当事人自己感悟。

朱由校点点头,道,“林丹汗野心勃勃,素有南下牧马之心,朝廷必须修筑驿道,以备战时所需。”

其实,朱由校最想修的是铁路,可目前的蒸汽机傻大笨粗只能满足矿山所需,小型化的前景遥遥无期不说,朝廷也没有足够的钢铁铺设轨道。

无奈之下,朱由校只能选择驿道,希望用驿道的修建,来为陕西、山西百姓的充血。当然,这条驿道可以加强朝廷对西部地区的控制,也可以方便商旅往来,并不仅仅是条赈灾工程。

徐光启认真的记了下来,准备用军用名义来推动驿道立项。哪怕都察院不通过此事,也可以用军费修筑驿道。

看徐光启认真的记了下来,朱由校端起茶杯喝了口水,脸上的表情在袅袅的茶汽后阴晴不定,“西边的事情就这么定了,南边的事情也要加快处置,要尽快控制各地市舶司。必要时,可以动用水师。”都察院南下的御史留恋南方好几个月了,却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回来,眼看着市舶司贪腐案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,朱由校有点坐不住了。

徐光启吓了一跳,“动用水师,怕是不太好吧。”朝廷水师一旦出动,针对的就不是那几个贪赃枉法的小臭虫了,东南沿海的海商势力必将因此洗牌。朝廷水师能够压制住场面还好,万一压制不住,应景就是另一场倭乱,这对东南百姓将是场悲剧。

徐光启本能的反对这么做。

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,“朕只希望东南豪商能顺应天理,老老实实的接受朝廷管辖。”

若是还推三阻四,试图逃税漏税,朱由校不介意大打出手。

徐光启心中一凛,开始琢磨起市舶司的案子来,心想着,是不是出面给南方的好友打个招呼,让他们在海贸税收上让上一步。

可思来想去,徐光启却觉得十分为难。那些官员好说,大不了统统免了再选拔新人,可海上的那些豪商却不一样,他们整天在狂风骇浪中讨生活,性子早就磨练的极其狠辣,想让他们让出利益,真的比登天还难。

“难道真的要和海商打上一仗?”徐光启有些犹豫。

不管徐光启怎么想,朱由校却很快就下定了决心。他在接见过章嘉喇嘛之后,就颁布旨意,让海防营南下接掌澎湖防务,顺带的,还把台湾接收过来,流放了大批女真人和闻香教教徒过去。

此时的台湾已经有明军驻兵的营地,却不是常年驻扎。海防营把这个营地扩建,用作女真人和闻香教徒登岸后的休整点。可这个休整点只允许他们在这里休整三天,三天后他们不管愿不愿意,都要组队向台湾腹地出发。

而女真人迁移出来后留下的土地,却被朝廷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了东征的将士,制造出了一大批地主。可惜的是,这些地主面临的情况并不好,辽东缺人,大量的缺人。为了开垦这些土地,这些新兴地主或者想方设法从家乡招揽农夫过来耕作,或者改变思路采用新的耕种办法。

据户部后来统计,这波移民潮一直延续到天启八年,足足有二三百万百姓迁移到辽东及其北部地区。这些移民不但充实了边防,开发了东北,还减少了关内人口,大大缓解了土地压力。

只不过,女真人南迁和东北大开发都是后来的事情,此时的朱由校还在和章嘉喇嘛打机锋,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大明要不要参与蒙古内战上。

和外人想的不同,章嘉喇嘛和他身后的蒙古台吉们迫切要求明军进入草原作战,可朱由校却坚决不同意这点,哪怕章嘉喇嘛把话挑明,东蒙古各部愿意臣服大明,朱由校也摇了摇头。

“草原上的事情朕不太懂,也没有管理草原部落的经验,贸然接受诸位台吉的臣服,对人对己都不是好事。”

朱由校说的冠冕堂皇,可实际上,却是不想替蒙古人去卖力气。

直到被北上派惹烦了,朱由校才说出自己的想法,“让蒙古人在前面打生打死,咱们趁机发战争财才是正道。当然,为了东蒙古人能长久的支撑下去,你们不妨暗地里支持东蒙古人一些。”

张惟贤等人哑然,不得不佩服皇帝想的长远,出的主意就是好。

可朱由校的算计还不止这些。

转过头,朱由校就派了魏朝去见章嘉喇嘛,“朕对大师很有好感,想册封大师为活佛,主管草原上的黄教事务。”

在这个时代,帝王对宗教的影响力是极大的,任何教派想要兴起,都要得到某个帝王强有力的扶持,这里面包含着武力,也包含着种种便利。若不然,红教也不会集中力量攻略林丹汗,黄教也不会被打压到如此地步。

可是,黄教如果能获得大明的支持,情况就会大不一样。大明是比蒙古更强大的国度,不但经济实力强大,人口数量众多,就连宗教界的地位,也不是草原上的汗王所能比拟的。

别的不说,就说清真寺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?

洪武年间,回人敕建金陵礼拜寺时,朱元璋御书《百字赞》:“降邪归一,教名清真,穆罕默德,至贵圣人……”。等到东四清真寺建成,正统皇帝又赐匾额为“清真寺”。从此以后,“清真”一词就渐渐的被***教界普遍接受。

但从这点,就可以看出大明皇帝册封在各大宗教心中的地位。

只不过大明此前的军事实力不强,出于对蒙元的忌讳又极力排斥喇嘛教,才使得黄教局促于草原之上,和红教争夺的不死不休。

可现在大明的军事实力突然增长了,已经超过了蒙古人,唯一欠缺就是马匹不足,无法组织大规模的骑兵。而大明一旦能弥补这个短板,那就是蒙古人的末日。

在这样情况下,大明皇帝愿意支持黄教发展,哪怕知道大明皇帝另有算计,哪怕章嘉喇嘛修行多年,也心动不已。

只不过,章嘉喇嘛还是有点犹豫,“主持黄教事务的是哲布尊丹巴喇嘛,陛下若要册封,还不如册封哲布尊丹巴。”不是章嘉喇嘛不心动,而是他和哲布尊丹巴的声望、地位都相差很大,知道自己一旦被册封为活佛并主管黄教事务,就会受到来自哲布尊丹巴的挑战,闹不好,黄教就会有分裂的可能。

陪同魏朝来的何庆顿时急了,“哲布尊丹巴出自觉囊寺,和你出身的郭隆寺素来不合。若不然,你也不会冒着危险来做使者。现在朝廷有意册封你做活佛,即使你退让了,也会被哲布尊丹巴所嫉恨,说不定还要牵连到郭隆寺。”

章嘉喇嘛愣住了,的确,哲布尊丹巴不是圣人,何庆所说的事情极有可能发生。

章嘉喇嘛闭上眼睛,沉思了好久,才问,“不知道朝廷会给我什么样的支持。”大利当前,章嘉喇嘛还能算计得失,足见他修养之深。

可魏朝还是笑了,道,“万岁爷从来都不会让自己人吃亏。只要大师愿意接受册封,郭隆寺属下的寺庙,将会作为大明商人和蒙古人交易的场所,交易额的三十分之一,将会作为商人对佛祖的香火钱,交给寺庙所有。”

饶是章嘉喇嘛早有准备,也被这份厚礼吓得目瞪口呆。先不说三十税一,郭隆寺将会收到多少香火钱,单说这贸易场所的设置,就可以让郭隆寺超过觉囊寺,超过其他的大寺庙,成为黄教最有实力的寺庙。

章嘉喇嘛猛地摇了摇头,把自己心中的贪念暂时驱走,“说吧,需要我做什么?”

“大师不愧是得道高僧,”魏朝点头称赞了一句,才开出朝廷的条件,“大师需要做的,就是保证商队的安全,别让那些不开眼的冲撞了商队。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