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皇后番外二

作品: 清穿之皇家小和尚 |作者:痒痒鼠 |分类:古代言情 |更新:09-23 23:58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当年的真相?她安静无声, 太皇太后也沉默。

真相重要吗?当然不重要。时过境迁,就是扒拉出来那些根底深处的真相又如何?就是她们将人处于车裂绞刑又如何?

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。

一个迟来的真相,算什么?

落针可闻的寂静中,太皇太后叹气:“保康是一个好孩子。”

保康是一个好孩子, 所以他不接受这一切就是不大度?他不承担这一切就是不英雄?

她极力克制自己, 整个人木呆呆的, 浑身直打颤, 从脚后跟冷到脚心。

太皇太后拍拍她的手, 更是叹气。

天花的潜伏期大约十天,这十天之内也会传染, 虽然传染性不那么强,但保康那个时候刚刚出生十来天,有什么抵抗能力?

人死了她们也永远恨得咬牙切齿, 恨不得他们永世不可超生。可她们再恨又如何?恨到尽头,只能恨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们。只能庆幸太子熬过天花, 保康安然无恙安全回宫。

太皇太后再次拍拍她的手,面色哀戚,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
太子天花发作, 大家伙儿极力忽视那个可能性,极力不表露自己的担心,生怕越担心越是来什么。送去五台山, 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保护。

“保康是一个好孩子……”太皇太后又说一句,昏花的老眼里有泪水。

太皇太后记得保康刚刚出生的时候,对一些宫人喜欢,一些宫人一接近他就哭, 其中有一个乳母的奶, 他吃了一口就吐出来, 结果太医证明那个乳母没忍住忌口,奶水不能吃。

一个小婴儿吃了没忌口的奶,可大可大,万一引发过敏等等症状,也有可能要了命。太皇太后一生信佛,也信命。有的人啊,就是天生的命硬,比如保康。

皇上带太子去看保康,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儿,或者说对方预料到可能会有无辜人遭殃,但完全不在意。

皇上得过天花,保康身边贴身伺候的人也都得过天花,就保康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,可是保康硬是没有得天花,这不是命硬吗?

想到此,太皇太后对皇后的好感比以前多很多。

“我这一生啊,从来不服输。人活一世哪能没有苦难?就是要命硬一点儿,开心一点儿。”

太皇太后主动安慰她,她哪里担当得起?她稳稳情绪,拿帕子擦擦眼泪,想要硬挤出一个笑儿挤不出来,干脆放弃。

“太皇太后,我知道,您莫担心……我们这一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——都过去了,只希望孩子们都好好的。”

“这样才对。我知道你的性情……”太皇太后这些年看下来,对皇后的做派那真是非常满意,“昨儿皇上来和我说起,决定不告诉孩子们这件事情,我这心里头不安生,今儿特意和皇后说说话。”

她的心一抖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

太皇太后却是真的,只是想要和她说说话,安慰安慰她。

“我有时候也琢磨,女子们窝在一个宫里争斗,多么的苍白,多么的可笑。皇子们围绕一把椅子争斗,也是苍白、可笑。可这对于大部分皇家人来说,就是他们的命……”

“这个紫禁城,保康一直嫌弃太过拥挤。可这个紫禁城啊,比盛京的皇宫大多了。我记得当年,我和太宗皇帝的妃嫔们,那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,连个清静地儿都没有……”

“一个个孩子一天天长大,跟春天里的小禾苗一样,谁看谁喜欢。可谁又知道他们的未来如何?长辈们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安排给他们,可那只是长辈们眼里的‘最好’,孩子们哪个都不乐意……”

“我呀,活到这个岁数才接受这么一个道理,‘儿孙自有儿孙福’。你看孩子们之间处得多好,他们自己做事儿,做得也非常好。皇上一个人到底是精力有限,孩子们一起帮着做事儿……多好。”

“他们将来就是争啊斗啊,你要我死,我要你死,那也很好。总是比圈养在宫里头连争斗都不会的好。他们是天下的主子,这个皇宫啊,大小只是一个住处……”

太皇太后的声音苍老,却又极其富有感染力,她知道,这是太皇太后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她,将来孩子们都长大了,各自娶妻生子,起来纷争,她可以怎么办?

若有那一天,她做了皇太后、太皇太后……她又该怎么办?她是皇后,只要她活得够久,将来不管谁做皇帝,她都是母后皇太后。

太皇太后老了,时日无多。而她,也要担负起来她未来会有的责任。

很难想象,太皇太后和她,会在这么一刻……这般融洽地交谈。

算是达成和解吧。她现在的生活很好,她的儿子完全放下了,她也完全放下了,他们都应该开始计划新生活。

“太皇太后安心。”这是她能给太皇太后的承诺,她会尽力做好一个皇后,一个皇额涅,一个皇祖母。

她是保康一个孩子的额涅,她是所有孩子的皇额涅,她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。她也接受。只要他们对她的保康好好的,她很乐意对他们都好。

太皇太后放了心。

…………

他们一家人去五台山,包括长公主。她亲眼见到太皇太后和长公主对师祖的感情,心里有了疑问。

师祖当然不是儿子猜测的那般,是皇太后的情人,是裕亲王的私生父亲。

她记得,当年,她偶尔和父母一起进宫请安,还是见过先皇几次的。

可是,怎么可能那?

可是,又怎么不可能那?

她糊涂了,可这么大的事儿,不管真相如何,她知道,她只能装聋作哑。

她面色平静地孝顺师祖,师祖告诉她儿子,护着她儿子长大,就是她最应该孝顺的长辈。

当然,她儿子也是满心疑惑。可是,很自然的,知道的人也都不告诉他。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,虽然好奇,却也不会怎么在意,只关心一件事,太皇太后和他师祖的感情这么好,他该怎么办?

“额涅,师祖孝顺太皇太后。”

“嗯,你师祖不进京,你更要好好代替你师祖孝顺太皇太后。”

“额涅——”儿子的眼神儿带着不确定。

她的一颗心软成一片:“额涅都明白着。额涅现在很幸福,过去的事儿都过去了。”

“额涅,保康谢谢额涅。”

十岁的孩子喜笑颜开,满满的孩子气。

…………

太皇太后之前忌讳儿子,一心维持朝堂后宫平衡,偏向太子,儿子自然都知道。他之前不在意,可现在他师祖孝顺太皇太后,他就要跟着在意。可他担心她接受不了。

她忍不住笑出来。

她儿子很孝顺,也很大度,是那种真的,丝毫不介怀的大度。她感觉自己比不上儿子的胸襟,可也不想成为儿子的困扰。

可她也因此更为担心,因为她儿子做的这一切,只因为“责任”,只因为他师祖和天下万民希望或者需要他这么做。

他的个人感情世界里,和皇家人始终隔着一层,这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,她也不知道。

太皇太后认为,这样就很好,“感情”是最没有任何保障的,但是“负责任”不一样。

太皇太后含笑而去,临终前,和她儿子相处得更好,好似真正的曾祖母和曾孙子一般,她也很欣慰。

她儿子值得天下所有的好。

这样就已然很好。

太皇太后去世,举国哀悼。最痛苦的依旧是亲人们。

第一个是皇上,第二个是她儿子。皇上和太皇太后的感情太深,皇上哀伤不能自己。而她儿子,因为他本来就身体还没养好,还要参加各种丧事仪式,一直勉力支撑。

太皇太后风光大葬皇陵附近,她看着太皇太后的陵墓,突然想起她儿子曾经问过她的一个问题。

将来她要和皇上合葬吗?去和那么多的女子挤在一起,死了也要围绕一个男子吗?

她是继皇后,这辈子摘不掉一个“继”字了,荣辱悲欢都是她的身份带来的一切,她已然可以坦然接受。但是,她何必死了还要低先皇后一头?她何必死了还和这些人纠缠不清?

从皇陵回来,她思考了好几天几夜,等儿子的身体养好,精神好一些后,和他说话。

“额涅啊,好好活着……将来啊,我们保康有本事,也给额涅单独修一个陵墓。”

她儿子小小的惊讶过后,睁大的眼睛一眯,喜笑颜开。

“额涅棒棒哒。”一副他额涅就该这般样子的小样儿。她忍不住又笑。

“有了太皇太后这个先例在,以后,不管关内关外的女子,都不必去争死后一个墓葬的地方,去证明自己。这很好。

中原人讲究死后哀荣,夫妻合葬。岂不知,不管男子还是女子,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,才是根本。额涅啊,想通了。”

儿子乐的眉眼弯弯:“保康的额涅棒棒哒。”

“保康的额涅棒棒哒。保康要好好胖起来哦。”

“胖。保康保证胖起来,保康是胖气的保康。”

母子两个四目相对,一起傻乎乎地笑。

这是他们的小秘密,不告诉皇上。她儿子身体好起来,回去五台山看望师祖,她看着师祖眼里的哀痛,心里的猜测模糊得到证实,惊骇骇浪般的震惊过后,就是开心。

太皇太后和皇上当初送保康来五台山,为了隔离保康和太子?为了拉拢西部佛门?为了接近醒迟大师?不管为了什么,她都高兴,保康遇到师祖,得到师祖的全心照顾。

也是她之前没想到不敢想。一个普通僧人,如何有这般气度和胸襟去照顾和教导保康?想明白了,再想起师祖送保康回宫的事儿,她更是感激不尽。

这对于师祖来说,是怎么样的勇气,回京面对那一切。可他为了保康,送保康回京。

当然,这只是她的猜测,她也无从证实。反正她越发孝敬师祖就是。

和师祖接触的越多,越是明白师祖的好,也越发明白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为何要一力维持汉家的“嫡长子继承制度”。

她们当年因为一个“汉文化治国的国策”失去师祖,想要补偿,奈何走了极端。

人啊,都有感情,都会因为感情犯糊涂。谁都是。所以太皇太后说“感情最靠不住”,后半句应该是,人如何能没有感情?她唯有感叹。

天天读历史,当自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时候,谁能完全置身事外全然的理智?太皇太后不能,皇太后不能。皇上不能,她也不能。

她看着木兰花树下其乐融融的祖孙两个,开心。她希望保康能做到,又希望保康做不到。但,只要保康开心,只要保康不后悔就好。

…………

保康这次休养好身体,和他师祖再次去了南海,不光打海战,他还去了海外。

她收到儿子的来信的时候,一颗心痛不堪忍,对着皇上那张“我也很担心但这是必须的皇帝脸”,眼前一黑,失去知觉。

为什么是她的儿子?

你有那么多的儿子,你最心疼的是太子,最看重的是胤禛,可你最狠心的是保康。

她从噩梦中醒来,心里第一次对皇上生出恨意。可她偏偏知道,这是儿子的心愿,这是儿子喜欢做的事儿,这是儿子的大事儿之一……她的脸上泪如雨下。

床边的皇子皇女们都退下,皇上握住她的手,沉声承诺:“保康一定会平安回来。他师祖跟着他,日常饮食方面你也不要担心。”

她除了哭,什么反应也没有。

她可以和儿子一起出海吗?她只能等待儿子安全归来。

皇上还说:“如果可以,朕希望,出海的人是朕。可是朕知道,朕在海上的适应力不如保康。朕明白,朕不能离开大清。”

是啊,皇上知道他不能离开大清,她也知道自己不能离开大清,她强行跟去也只是拖后腿。

她都知道,她的儿子,和皇上,和她,一样的理智,她也知道。

她的保康,是翱翔天际的那只鹰。可她知道又如何那?那是她十月怀胎拼死生下来的儿子,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。她宁可他笨一点儿,俗一点儿,只要他一生平安。

她多想护着儿子在自己身边,躲开世上的所有冷酷无情,永远不经历世间的一切磨难。

…………

她浑浑噩噩,儿子走了,她的魂儿也走了一半。皇上走了,她一个人放任自己的情绪爆发出来,一颗心回肠九转、痛彻心髓。

皇太后来看她,和她一切默默流泪。

她看着年迈的皇太后,眼前又浮现师祖的身影。皇太后给她擦擦眼泪,笑着说:“保康走了,这个皇宫又变得沉闷压抑,没有快乐。”

先皇走了,这个后宫对于皇太后来说,是不是只剩下责任了?

她也笑。

“保康在信里说很快回来,还说要给他皇祖母过大寿。还说他和他师祖出去探探路,下次我们一家人都出去看看。”

皇太后果然笑出来。

“保康是个好孩子。等保康回来就要给他操心福晋人选了,我啊,就等着保康娶妻那一天。”

“我也盼着。皇太后你不知道,保康多顽皮。要选长的美的,光这一条就难了。还要会骑马打猎的,会读书识字的。”

皇太后哈哈哈笑。

“小姑娘花骨朵儿一般的年纪,哪有不美的?他长在五台山,喜欢泼辣的姑娘也正常……”

婆媳两个笑哈哈地聊天,聊着将来保康娶妻生子,聊着保康回来后一张俊脸长开,风流倜傥,引得四九城大小姑娘围堵;聊着保康会不会在外头喜欢上一个洋人公主……

然后又聊起来洋人公主会不会骑马打猎,聊起来嫁到大清的沙俄郡主的生活……

洋人国家的贵族女子,是什么样子那?

海洋的另外一边,是什么样子那?

大清这些洋人们的家乡,是什么样子?

兵家说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”,他儿子既然知道了海洋外还有国家肯定要去看一看,而皇上,经过南海一战,沙俄一战,野心也起来了。

浩瀚无边的大海洋……大清可以征服海洋吗?

皇太后和她都知道大清迈出这一步的意义。

满朝文武弥漫开来一种肃杀的气氛,都悄悄地尽可能地搜集洋人国家的消息。

全大清人盯着他们小王爷的出海船队何日归来,祈求妈祖娘娘保护他们安全。

她们也热血沸腾。

大海洋啊,来自大草原长在平原的他们,在四周陆地外患不停的时候,要去真正地征服大海洋!

所有八旗儿郎,所有大清儿郎,男女老少,心里头都是热血沸腾。

皇太后骄傲,皇上骄傲。她也骄傲。

小小的少年郎就有这番胆气,他们何惧之有?

年迈的师祖都跟着出海,受这么一番苦难,他们唯有惭愧,唯有做得更好。

…………

师祖只写过一封信回来给皇上,少年郎的保康却是不一样。他知道他出海在外家里人担心他,也知道家里人不好联系他,尽量经常写信回来,有很多信件,他人都回来了几个月了,她才收到。

她将这些信件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看,和她儿子以往的每一封信件放在一起保存好,她莫名地对师祖和儿子有莫大的信心。

能力越大对应的责任越大。海洋上风大浪大,吃穿住用都吃苦,她对儿子心疼,越是了解西洋人来到大清的苦难过程,越是心疼。可她不能阻止儿子踏向大海洋的脚步。

对了。儿子喜欢看美人,儿子长大了,她要开始担心万一儿子真带回来几个洋人美人儿,她该怎么办?她根本听不懂她们的语言啊。

她要求八旗女学教授外国语言,女子也应该学学洋人语言,不光是骑马打猎、读书识字、算账理家……

皇上生气,皇上万分不想答应。

“那些洋人男子一门心思要娶大清女子,还要加入大清户籍,现在满朝堂都是反洋人定居大清的声音,这女子也去学习洋人语言?”

都去和那些洋人男子眉来眼去?绝对不可能!皇上作为一个男子,一个皇帝,一个父亲……坚决不同意。

她没奈何。

大清娶沙俄郡主可以,但要大清的公主郡主嫁去沙俄,不说皇上,就是她也不乐意。

“那要八旗子弟更多学习外国语言?多培养一些精通洋人语言的人出来,也是外交需要。中原政权一向自认为大国上邦,我们若和他们都开始‘平等’外交,估计朝野上下反对的声音很大。”

“我听说胤禟在洋人语言方面很有天分,可以着重培养培养。”

皇上万分不乐意,但他思考片刻,咬牙点头。

“皇后说的是。现在熊儿子去打西洋,他们都欢喜地嗷嗷叫。要叫他们和洋人平等交往……”皇上嘴角一抽,“现在就应该开始着手准备。”

接着又是瞪眼。

“保康要是敢带洋人美人儿回来,绝对不给进城。堂堂一国王爷,纳妾也不能是洋人女子。”

……??

瞧瞧这模样?不就是怕保康将来的长子有了洋人血统?

“我听说,那洋人女子,都信奉天主教,都一夫一妻。人家啊,做情妇,不做妾。”

皇上登时脸黑。

“成何体统?成何体统!这些洋人的想法,还是要禁一禁。伤风败俗。”

皇上怎么也不能接受女子这般行为。关外的女子自由改嫁,甚至不出嫁直接生子,但绝对不会去做人情妇。关内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,即使有出墙的,那也是极少数,大多数都守着名分上的男子。

光明正大做情妇,这在皇上的眼里,那真是大逆不到。可惜皇上也知道,这就是人性,上帝也约束不了的人性。皇上气哼哼地走了,估摸着是去南书房想办法去了,她忍不住笑出来。

…………

皇子们有自己的课程。她和皇太后,公主们宗室福晋一起,更多地和京城的洋人女子接触,试着去了解西洋国家的洋人生活方式,至少等保康回来说起出海的经历,她们不能什么也不知道不是?

洋人的生活,和东方人一点儿也不一样。

洋人的女子也不裹脚,还喜欢举办各种男女一起参加的宴会,一起跳舞,跳通宵。

洋人的女子,信奉天主教,和男子一夫一妻。有恪守教义的,也有喜欢和男子一样在外头乱来,甚至生私生子。

洋人的女子,也可以干涉政务,甚至有王位继承权可以做女王,可以继承家业,可以光明正大地带着嫁妆再嫁。

一样样的,她越了解越是震惊。当然,她对西洋人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震惊。

生牛肉可以吃,但人类距离茹毛饮血的时代那么远了啊。还有那女子的细腰,吓得她真担心风一吹就断。

当然,她们也了解到,洋人眼里的大清人。

那小脚裹得,可以走路吗?太可怕了。

那父母扔弃女婴,可以忍心吗?太可怕了。

上帝啊,大清的美食太好吃了,煎炒煮炖的,这么多做法儿,她们怎么忍得住?她们的腰今儿又大了一寸。

男子可以光明正大拿妾室?妾生子有明确的家产继承权?这太让人惊讶了。

一样样的,她和皇太后听着,都挺感叹。

皇太后:“我听说洋人中,有的人说东方人文化落后,说欧洲才是世界文化中心,说其他地方都应该接受欧洲文化。你们听听,这就是原因。”

“我们看欧洲人奇怪,不开化。欧洲人看我们奇怪,不开化。都认为自己的都是对的,别人的都是错的。没见过,也没那个胸襟去接受不同之处。还是我们保康最好。”

她听了忍不住乐呵。

“因为是小孩子,看什么都稀奇。我们小公主们和小郡主们对洋人女子的说法都接受得很。”

皇太后哈哈哈笑,四公主哒哒哒跑到她怀里撒娇:“皇额涅,驸马们郡马们不许很应该啊?”

“嗯,很应该。将来啊,谁敢纳妾我们小四儿直接挥鞭子揍就是,揍不好我们就换一个驸马。”

“皇额涅最好。小四儿的鞭子学的最好。太子哥哥都说好。”

“我们小四儿最乖。”

“小四儿谢谢皇额涅,皇额涅,小四儿可以学习法兰西语言吗?”

“当然可以。”

…………

她对公主们的学习非常支持,学骑马打猎,学洋人语言,学医术,学四书五经……她也知道皇上一直心里有疙瘩,知道皇子们每每看到姐姐妹妹们学习的认真都苦着一张脸,可她还是支持。

一开始是因为儿子的支持,后来慢慢的,她也发现,女子学这些,其实也挺好。就好比她,这三十年的后宫生涯,如果不是靠着念佛,靠着读书,找点儿事情做……她早发疯了。

女人,在家事之外,应该多学习,尽可能多了解外事,有自己的个人爱好,这是她的人生经验,也是她唯一能教给这些小女孩们的生活道理。

她和皇太后、公主们一起,听洋人女子讲述她们的国家风光,充满异国风情的欧洲文化,她们的服饰打扮……

甚至皇太后亲自发话,皇上捏着鼻子安排理藩院和新开班的皇家外语言学院的老师们,一起翻译洋人书本儿看看。

四九城里头刮起来一股异国文化风,好学的女子们形成她们独特的文化氛围,很多汉家有才的女子还开始对满蒙,或者说关外文化有兴趣,客观尊重地去了解。

她看着很欣慰,皇上本来挺生气这股异域风气的,但因为几家女子诗社都纷纷站出来给满蒙文化说话,并且表达出一定的向往,皇上只能捏着鼻子——忍了。

关外人的婚姻中有父死子继,兄死弟继的规矩,这也是为了保证家族传承,不让孤儿寡母造人欺辱,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弟弟若没有本事照顾母亲、嫂子,那是没有本事。

关外的女子,可以自由出门,可以双方自由和离,男子另娶女子另嫁,可以进学,可以自己做事儿自己养家糊口让男人听话……

以前觉得关外是蛮夷,现在觉得,这多好啊,这多自由啊!

皇上:“……”

她和皇太后一起哈哈哈笑,听说汉家大臣们一个个脸绿着和皇上抗议,听说皇上也脸黑了,笑的更乐呵。

等到上一辈的一位皇家长公主和离的事儿也被翻出来,皇上的脸更黑。

这位长公主,穆库什公主,太~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女儿,先嫁给乌拉国主纳喇布占泰。

建州女真和乌拉关系破裂后,努尔哈赤灭乌拉,布占泰逃到叶赫回到建州,再嫁钮钴禄家的图尔格。

也就是当今皇后的亲叔叔。两个人感情不和,熬到努尔哈赤去世,加上其他原因,年过五十还正式和离。

众位汉家女子眼冒绿光:“原来再嫁、和离在关外真有可能!怪不得之前那桩和离案子皇上给批了。皇上啊,我们也有家产啊,我们也有本事自己过日子啊。”

四九城的汉家男子怒而大吼:“你们在说什么?!!!”

皇上:“……婚姻岂是儿戏?!!!都好好过日子,你们,你们,说的就是你们,都对你们的媳妇儿好点儿,家事也要朕来操心!!!”

满朝堂的男子们气得眼泪汪汪:“我们冤枉啊皇上。”

但是皇上是真生气,四九城之前发生一起和离案子,一个蒙古妇人,一位汉家男子,闹得沸沸扬扬,皇上只能给批了,本以为这事儿慢慢就淡了,此刻还被拿出来当例子,皇上那个憋气。

特别是他那位姑祖母的事儿,皇上更憋屈,因为皇上又想起当年他汗阿玛要求和离的事儿。

“此风气不可涨。大清国的地盘越来越大,急需朝外移民,和离?和离影响不影响人口繁衍?不管影响不影响,都安生过日子。”

皇上气哼哼在南书房做批示,李光地、陈延敬等等大臣纷纷出狗主意。

那个“猥琐”的模样,哪有一点儿一国之君,国家大臣的样子?

她白天哄着皇太后脸上露出笑模样,晚膳的时候偶尔听皇上说几句,听皇上嘱咐她最近注意言行,引导一些,懵。

皇上那意思,和离?哼!

她笑着答应下来。

虽然男子和女子要求和离的事儿肯定越来越多,但对于国家来说,当然是以稳为主。

她可以做的事儿越来越多,有了事情做,时间也不是那么难熬。等到儿子从海外回来,她看着人群中那最显眼的少年郎,长高长开的儿子,骄傲,却忍不住眼泪花花。

她的儿子长大了。

玉树临风、风采照人,小邪气小顽皮的风流样儿引得四九城大小姑娘们尖叫不停。

天天一身儿潇洒张扬的红色僧衣,晃悠的人人心动,偏偏他自己全无知觉。

满蒙王公八旗女子都来探她的口气,打探她儿子的亲事。

那个时候,她哪里想到儿子真不要侍妾?自然都是笑哈哈地答应着,想象着儿孙绕膝的幸福,她夜里做梦都能笑醒。

但是有关于儿子的福晋人选,谁的意见都不一样,最后定下来汉家姑娘,但也没真的确定。儿子要自己选,谁也没当回事。哪知道儿子出门的时候看上一个汉家姑娘,结果被小姑娘的一双小脚吓得魂不守舍。

他坚决不要小脚姑娘。

这可为难了。

很多汉人说大清皇室不娶汉家媳妇儿,其实也不是不想娶,先皇时期的后宫汉家女子不止一位,看看皇上的血脉出身,这不就是例子?那有人说了,这都不是正经娶。

问题是,正经娶的话,他们能娶谁啊。

吴三桂的女儿吗?那怎么可能?大清皇家对吴三桂这些投降大臣再怎么笼络,也不得不顾忌一个事实,汉家人对他们恨之入骨。

好嘛,现在他们儿子说不要小脚女子,你早说啊,你早说,那姚启圣的孙女儿多合适?被江南潘家给娶了。

皇上愁啊,皇太后也愁。她也愁。紧接着,就是大喜大悲。

英吉利使团走后,她和儿子回去五台山,她儿子一睡不起。

她的世界直接崩塌。

…………

六年。儿子醒来,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郎,直接变成大龄未婚青年。她着急,正要给他安排亲事,哪知道他刚好又要出海。

她拦也拦不住。可儿子好了,儿子好了,随他怎么闹,只要不再躺在床上怎么唤也唤不醒就好。

四年,她真实地感受到,何为“忠孝不能两全”,她是大清国万万个母子分离的伤心母亲之一。

等到儿子回来,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,赶紧给他大婚,娶妻生子。

有了妻儿,会收一收心吧?

虽然都不确定,但这是他们能想到的,唯一的办法了。幸亏有师祖支持,否则儿子真不会乖乖还俗娶妻。

儿媳妇就是当年那对和离夫妻的孩子,她没有和世人一般有偏见,她就是担心。

母子谈心,她不掩饰她的担心。

“你汗阿玛和你说了没?”

“额涅放心,汗阿玛都说了,保康和汗阿玛解释了。”

“额涅不是有偏见。额涅知道她是一位好姑娘。可是,她的性情……这将来……额涅可不想看到你将来闹和离。”

“额涅,保康都知道。保康会对她好,她是保康自己要娶的姑娘,保康不会让她伤心。”

她一愣,随即无奈地点头。

“这要不是你自己愿意娶的姑娘,是不是你就不对人家好?”她又想起自己对师祖身份的猜测。

“额涅,保康不会娶自己不愿意娶的姑娘。”儿子说得理直气壮,特天经地义地拒绝被联姻。

她自然知道儿子的师祖的教导,要娶就娶自己喜欢的姑娘,然后皇上无奈地答应了。她心里的猜测更多。但皇上真不给儿子指婚,而是真的由着他自己选,这也是好事儿。

“行,既然你这么说了,额涅就答应了。额涅最后一个问题,你大婚前真不要几个女子?”

“不要。保康要对未来媳妇儿好,怎么能在婚前收其他女子?”

“……你媳妇儿大度着。”

“……不要。”

行。你说不要就不要吧。

她没想到儿子说“不要”那就真“不要”。一生真的只有儿媳妇一个女子,全世界和大清国的所有人都说儿子痴情,世界第一美男子,世界第一痴情人。

她笑,她儿媳妇也笑。

痴情也好,无情也罢。能这么过一辈子,对任何一个知道珍惜的女人来说,都是莫大的幸福。

转眼间,她有了孙儿,有了孙女儿,她还真的,跟着儿子出海了。

师祖、皇太后、皇上、儿子一家四口,加上她,还有三弟法喀,还有裕亲王等等亲友老臣。

夏威夷、加勒比海、南极、陌生的大陆、欧洲、北极、北美洲……她真实的逛了世界一圈儿,不对,地球一圈儿。

南北一圈,东西一圈。小孙女儿还取名叫“弘南”,这可真是青史留名了。

她心里升起莫大的骄傲,心里有莫大的勇气。皇太后和师祖接连去世,儿子伤痛之下旧伤发作,差点失去双腿,她也有信心,儿子一定会站起来。

等到她垂垂老矣,儿孙满堂,亲的重孙子都有了,她回忆这一生,她可以说自己“此生无憾”吗?

说不出来。

她临终之际,看着自己的儿子,好似又看到当年那个抱在怀里的小娃娃。红通通的、皱巴巴的,听着她的摇篮曲,在她怀里呼呼大睡,睡得别提多香甜。

她的下辈子,只祈求老天爷,她还是儿子的额涅。她一定做世界上最好的额涅,看着儿子“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九扶立”,守着他牙牙学语,长出来一颗颗小乳牙……

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人世。

她至死,也无法释怀,自己儿子曾经遭遇的一切。

…………

世人都说,大清国康熙朝的钮钴禄皇后,一生辉煌至极。

说她的丈夫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国的皇帝,她的儿子是世界人眼里,后代人代代人眼里最耀眼的快乐大师·保康,说她的孙儿,她的孙女儿……

说她本人的贡献也是荣耀史册,说她用笔名“泰坤”写的书,说她教养出来的皇家孩子们,说她参与兴办的女子学院,说她上半辈子的坎坷,说她的坚韧智慧……

还说她环游世界的时候,在很多地方,对当地女子们做的慈善,兴办的学院……

世人总是羡慕她的一生的。

后人总是对她的一生津津乐道的。

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华夏国皇家音乐学院,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们闹哄哄闹成一团。一个明丽大方的小姑娘皱巴着秀气的小鼻子,全然不理会其他,只对网上的言论生气。

“都是瞎说。钮钴禄皇后只要和她儿子在一起。”

她身边另外一个小姑娘不服气。

“伊哈娜你怎么知道?钮钴禄皇后最后不是和我们的快乐大师在一起了吗?”

“才不是。”叫伊哈娜的小姑娘气呼呼地坐下来,刚要编辑信息开始网上的口水战,课室门口有人喊话。

“伊哈娜,你的麻点儿帅哥来找你了。你快来看啊。”

伊哈娜登时更气,抬脚出来课室对她的“麻点儿帅哥”眼睛不是眼睛,鼻子不是鼻子。

“你今天不上课?”气冲冲的,一看就是闹脾气的嫌弃。

“麻点儿帅哥”因为她的态度无奈,生气,却又因为她的瞪眼更无奈:“两个学院办交流会,你是不是忘了?”

“我阿玛从寺庙回来了,我们两家的合作依旧。你不要生气了。之前是我错了,我承认错误还不行?”

“哼。我就说你会主动来找我,还认错儿。原来是你阿玛回来了。活该。”

“麻点儿帅哥”:“……”咬牙将自己手里的赔礼送上。

伊哈娜不知道,她明明不喜欢这个大男子主义的,爱权势、爱名声的小子,为何就不想拒绝他?好像她就想要做他的妻子,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儿一般。

“麻点儿帅哥”更不明白,明明她就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,明明她身边的小姐妹哪一个都比她更符合他的审美,可也不知道怎么的,就好像她就该是他的妻子,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儿一般。

两个人别别扭扭的相处,谁也不让谁。只因为灵魂深处的“执念”和谐共处,发展成为谈婚论嫁的一对儿。

三十三重天外,鲲鹏看着水镜里的一对儿新人,用传统婚礼成亲的年轻新人,眉头紧皱。

汗阿玛和额涅一心要再生他出来,他真去再投胎一次?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清穿之皇家小和尚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