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309章 兄弟交心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“哐当、哐当”,火车喷着浓浓的黑烟,费力的拉着十几节车厢蹒跚前行,两队骑着高头大马,挎着火枪腰刀的侍卫处侍卫表情肃穆,分列在两旁伴随着火车缓缓前进。

张嫣脸色肃穆,心里却好奇的很,虽然早就听皇帝说过这力大无穷的铁机器,可坐在这机器里面,听着那单调而重复的前进声,脑子晕乎乎的,感觉实在奇怪。

这是一节专用的车厢,按照朱由校的指点划分了起居室、书房和会客室。会客室收拾的十分清雅,除了按例应有的御案御座外,还在靠近车窗的地方设置了一组桌椅。包了海绵的木靠座上铺上了黄色的绸布,固定在车厢上的茶几铺着白绿格的桌布,朱由校张嫣夫妇并肩坐在车窗旁。而他们的对面,坐着的是信王朱由检夫妇。除此之外,还有几个宫人内侍垂手肃立,时刻等候着主子的差遣。

火车前行了一段时间,张嫣渐渐的适应了火车上的氛围,开始有说有笑起来,“坐这个火车,倒是比坐船平稳的多,记得陛下东征的时候,那么平稳的官船,还有人感到不适呕吐不止。阿弥托福,现在换坐火车,她们总算不用受罪了。”

朱由校一挑眉,“什么时候的事?朕怎么不知道。”

张嫣白了皇帝一眼,“那时候你正忙着军国大事,还要拉着五弟教导功课,那有闲心关注宫里的事情。”

朱由校有些尴尬,自万历四十七年开始,自己都在狗苟蝇营的忙于政事,生怕一着不慎,没挡住建虏的崛起反而使大明更加短命。好不容易击败了建虏,又因倡议变法而和国内的既得利益群体对上了。仔细想来,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外,还真没留意过皇后身边的人晕不晕船这种鸡皮蒜毛的小事。

好在张嫣也只是随口说说,不等皇帝回话,自己就把话题引开,“这火车虽然稳当,速度却太慢了,仅仅和步行差不多,还要铺设专门的道路。这段时间各府的夫人入宫觐见,话里话外的,可没少在我面前说朝廷奢侈把好好的铁轨往地上扔。”

朱由校笑了笑,还没有回话,朱由检却不乐意了,“皇嫂别听那些人胡说,火车的速度虽然慢,力气却大得很,十几节车厢数万斤东西,轻轻松松的就运走了。若是用马车运,还不知道要来回多少次耗费多少口粮呢。”

现今铁路刚刚修通,乘坐火车的乘客极少,京师到天津一线多是货运,以进出口物资为主,固定班次每天一班,或者有货主雇佣临时加班次,客座车厢最多的时候挂过三节,其中两节是朝廷南下任职的官员包厢。

这样的运输效率,自然不能发挥火车的巨大潜力,可在各地经济联系不太紧密的当下,却已经使得沿途的商人大呼奇迹。而朝廷计划串联北直隶各府的环线,已经有商人提出民间修建,尤其是联系唐山到天津的这一段,游说集团甚至把官司打到朱由校这里。

当然,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,受火车运输影响,原本聚集在京师的车船行已经怨声载道,若不是朱由校权威渐重,怕是早有一心为民的言官出来为民请愿。饶是如此,一些不死心的,还把消息递到张嫣这里,希望这个素有贤名爱护百姓的皇后能够出面劝谏,给众多的车船行留下条活路。

因此,张嫣也在朱由校面前提过几次,问火车是不是像百工院所说的那样好,车船行受到的冲击,朝廷是否做过补救的措施。

可朱由校却不觉得车船行和火车是相互冲突的事物,火车发展的再快,也需要在事先铺设好的铁路上行使,由于成本限制,火车只能做到沟通府一级城市。而车船行方便灵活,却可以填补火车运输的不足。实际上,由于火车运输沟通了各地,使得相互间的货物快速流通,车船行甚至多了很多机会。

只不过,新修建的铁路是京师到天津线,车船行原先的业务线路主要也是这条线,两者相互竞争,才使得车船行纷纷叫苦不迭。

话虽如此,可张嫣一遍遍的游说却让朱由校感到不胜其烦,一狠心,干脆趁着送朱由检夫妇出使朝鲜,带着张嫣乘坐火车到天津巡幸,也让张嫣亲身感受下火车的便利,免得夫妻分歧太大伤了情分。

被朱由检抢白了几句,饶是张嫣修养不错,嫩脸也有点挂不住,优雅的站起身来,红唇轻启,“说是坐在这里观看风景,可外面一成不变的也让人烦,要不,你们先在这里闲聊,我到别的车厢看看?”

信王妃贞和翁主急忙站了起来,“臣妾陪娘娘去。”

张嫣点点头,“也好,听五弟说,你们夫妻可没少乘坐火车到天津游玩,也给我讲讲这火车上都什么稀罕玩意。”

贞和翁主红着脸点点头,“臣妾遵命。”

一对佳人袅袅的离开了包厢。

目送两人出去,朱由校才把目光看向信王,“朕已经安排好了,水师将派出一支舰队直接送你们到汉城。可你一定要记住,不许答应朝鲜人任何请求,陪李氏祭祀之后,就赶快回来。”

朱由检点点头,“皇兄放心,臣弟知道怎么做。”

“知道就好。”朱由校重重的点点头,“不过,到汉城后,你一定要好好表现表现,务必让郑仁弘之辈知道,只有你才能保证朝鲜的安定,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坏。而你给他们留下的观感如何,却关系着你能否顺利的登上朝鲜王位。”

这两年来,朝鲜国内的情况可谓是一团糟,建虏溃散的散兵,各地野心勃勃的野心家,还有朝鲜李氏王族众多的旁支,相互征伐,相互吞并,在大明驻朝鲜使团的挑拨下互相残杀,光上万人规模的屠杀就有好几起。

有些实力或运气的还能侥幸逃进汉城,在大明使团的护翼下平安度日。可更多的人,却是在来回征伐下逃进深山,或者被不知来路的海盗强行掠走。加上北方部分城市被大明直接占领后强制移民,朝鲜的人口竟然在两年间损失了近半。

感觉到秩序再混乱下去的话,朝鲜族将亡国灭种,以郑仁弘为首的遗老遗少们才放弃了无谓的坚持,提出了以贞和翁主为朝鲜女王,其和信王生下的王子为下任朝鲜王的提议。

可这样的提议,却被大明无情的拒绝,没有任何一个大臣,愿意承担让皇室贵胄入赘藩国的罪名。可为了维持天朝上国的体面,也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和朝鲜人挑明,“让我们的信王做你们的朝鲜王。”

眼看事情将僵持下去,朱由校却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,以贞和翁主回朝祭奠先人为名义,让朱由检到汉城露露面,也点拨点拨朝鲜人,他们还有一个能够和大明更亲密的选择。

不过,朱由检要做朝鲜王,必须在朝鲜人强力请求下去做,这样才能减少障碍,也免得朝鲜人日后后悔,说大明借助阴谋诡计吞并了朝鲜。

这些算计,朱由校全都反复给朱由检讲过,两人甚至做过进一步的探讨,讨论朱由检做了朝鲜王后该如何施政。

不过,朱由检到底还年轻,又不像朱由校那样有着先天上的优势,哪怕早就做好了计划,可真的送他到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独自为王,朱由校还真有着很大的担心。

突然间,朱由校的眼睛有些湿润,“朝鲜的事,你不要太过放在心上,若是真的不成,朕也能给你找块更好的封地。”

朱由检愣了下,眼睛也跟着湿润了,“大哥放心,弟弟知道怎么做。”心里却打定主意,一定要把朝鲜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,让朝鲜人主动邀请自己就藩。

毕竟,国朝二百多年,早就形成了封爵不封土的制度,各地藩王都困守在王府里,没有半点政治权利不说,还要承受皇帝的猜忌。

而自己能够得到一个封土建国的机会,完全是出于皇兄的偏爱,可正因为这样,自己这段时间可没少听人闲话,说自己好命碰上个疼爱弟弟的皇帝。

朱由检不敢想象,若是自己一着不慎把朝鲜的事情搅黄了,那些眼红自己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嘴脸。

“恐怕,皇兄也会失望不已。”朱由检心中默默的想着,“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,皇兄几乎把整个朝鲜推向深渊。若是自己不能顺利接掌朝鲜,后继的朝鲜王必定会仇视大明,和大明疏离。在后世的史书上,也会记下皇兄对朝鲜犯下的种种罪行。”想到这里,朱由检冷不住打了个冷颤,“不行,我一定要做朝鲜王,只有做了朝鲜王,才能压制住朝鲜反对的声音,不给皇兄脸上抹黑。”

朱由检端起茶杯一饮而尽,暗暗下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。

而在他对面,朱由校却接过了内侍呈上的一份奏章,这是福王朱常洵的奏章,他最后的一个儿子,世子朱由菘,这个曾在朱由校上个时空中短暂做过皇帝的幸运儿,由于酒醉而摔下马,死了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