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72章 结盟背后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对王永斗结盟的提议,李琦嗤之以鼻。

在大明,向来有晋陕不分家的说法。表面上,是说山西陕西两省地理相近风俗相似如同一家,实际上,却暗指两省出身的官员互为奥援同气同声。

李琦虽然出生在通州,籍贯却一直在陕西临潼,心理认同上也一直把自己当陕西人。哪怕其父李三才是东林大佬,和东南地方势力互为声援,可也没有断绝和乡党的联系。而李家的乡党,就是和晋党关系莫逆的陕西人。

可正因为李家和晋党有着理不清说还乱的关系,正因为李琦和王永斗是老相识,李琦才不相信王永斗结盟的提议是出自真心。

以李琦对王永斗的了解,他是个极其重视身份地位的人。比如黄冠东,从小都依附李琦,李琦虽然不是真心对待他,可面子上总要过得去。换了王永斗,却会指手画脚,把黄冠东当成半个奴才使唤。

现如今,王家正旭日东升,李家却家破人亡,若是按照王永斗的本性,只会把李琦当奴才使唤,而不是假惺惺的提议结盟。现在提议结盟了,只能证明王永斗所求很大,大到李琦无法承受的地步。

不过,两人的地位已经有了天大的差别,李琦不愿得罪王永斗,这才没有直接拒绝王永斗,而是虚以应付。

李琦的拒绝,早在王永斗的意料之中。其实,换了他易地而处,也不会简简单单的答应下来。

不过,王永斗找李琦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,自从王家遇到危机,一干长辈就定下了联合李家,利用李家的计划。王永斗虽然是王家年轻一辈的佼佼者,可也无法违背长辈的意愿。

尴尬的笑了笑,王永斗道,“李兄误会了,小弟是真心想和李兄结盟的。”怕李琦不信,就把自己结盟的原因讲了出来,“今上和万历帝一样,都是贪好财货之辈,手段却比万历帝高明数倍。小弟家中薄有钱财,朝中嫉恨者甚多,若不早日谋划,势必会步李兄家之后尘。”

王永斗的话不尽不实,李琦也听的糊里糊涂,正想仔细询问,却想起王家发财的营生,顿时醒悟过来。

“王兄,府上在塞外的生意,是不是被人惦记上了?”李琦状似无意,信口直言,王永斗却当即变了脸色。

“李兄知道了?呵呵。”王永斗打着呵呵,脸上却有掩盖不住的慌乱。

提起晋商,大家总会想到银号和当铺,误以为晋商都是靠银号业和典当业发家的。可实际上,银号和当铺都是满清给予晋商的特权,晋商最早以给大明边军提供粮草而起步,随后又垄断了明清两代的食盐买卖,这才有了声势浩大的晋商。除此之外,晋商还靠边贸发家,王家就是靠边贸发家的一员。

拜王崇古所赐,王家在九边边军中势力极大,在草原上也有许多旧日的交情。顺其自然的,王家就在草原上做起了走私的营生。

当然,在草原上有营生的不仅仅王家一家,朝廷就是想降罪下来,法不责众,王家也有脱身的办法。

但在草原分裂,朝廷和黄教结盟之后,情况却大不一样了。

首先是参与草原营生的人变了。大批的勋贵奉了朝廷的旨意,名正言顺的和信奉黄教的部落通商,原本垄断草原贸易的晋商被赶出了东蒙古。

以王家为首的晋商当然不愿坐以待毙,想方设法,通过各种渠道,想参与到勋贵集团和草原的贸易中。可事与愿违,晋商霸占草原贸易的日子太长了,勋贵们此前只能吃些残羹剩饭,现在好不容易逮住了机会,也只愿意分些残羹剩饭给晋商。

王家当然不愿意仰人鼻息,一来二去,就和察哈尔人勾结上了。不顾朝廷的禁令,强行走私各种违禁物资给西蒙古各部。

这样的行为,搁在以往也没什么,历任皇帝都是好糊弄的主,王家有千百种办法把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。可现在不同了,朝廷正在推行改革,首先针对的目标就是各地商人的偷税漏税问题。王家没有信心做的神不知鬼不觉,就把主意打到了阻挠改革上,不但和山西的几位藩王达成了攻守同盟,还和福王连上了线。

至于和李琦结盟,却是看中了李家在朝中的潜势力,想拉拢过来收归己用。此外,李家和东林党关系莫逆,虽说东林党如今式微,可在江南还有着很大的声望,通过李家把东林党拉过来,也有助于福王成就大事。

……

养心殿内,朱由校正在读几份奏章,其中一份是锦衣卫蒙古司千户骆养性送来的加密奏章,朱由校亲自拿了密码本子,一字一字的翻译出来。

为了掌握第一手的信息,朱由校特意改变了锦衣卫的奏事制度,各个千户所查探来的情报,不再经过锦衣卫都督转奏,而是以密折的形式直接送往军机处。为了避免泄密,朱由校还和各千户所约定了密码,最大程度上保证消息的隐秘性。

只不过,密折制施行了这么久,朱由校还是第一次收到需要自己亲自翻译密码的奏章。

骆养性的奏章,是从张家口送来的。

张家口,这是民间自发的称呼,在大明官方的正式称呼中,张家口被称为张家堡,是宣府镇万全右卫属下的一个军事堡垒。嘉靖年间,张家堡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了一个小城门,形状大小像“口”,又是姓张的人开筑,就被称为“张家口”。

随着边境局势缓和,张家口被开辟为明蒙互市之地,大批商贾云集到此,用布匹炊具和蒙古人交换马匹毛皮。百余年来,张家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,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边贸场地。

而在朱由校秉政之后,张家口的贸易规模更是上了层楼。除了传统的布匹炊具和马匹毛皮交易外,又新增了羊毛、纺织品等等品种。

边贸,已经取代边防,成了张家口最重要的政务。

骆养性这次的奏章,也和边贸有关。只不过,他的奏章并不是在报喜,而是在报忧。

骆养性是从辽东任上转为蒙古司千户的,在辽东的时候,他就协助熊廷弼查缉走私,对建虏进行封锁。到了新的职位上,除了侦查蒙古各部情报,帮黄教游说各个部落倒戈外,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,那就是查缉走私,对察哈尔部和忠于林丹汗的蒙古部落进行经济封锁。

可在查缉走私的过程中,骆养性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,有人向察哈尔走私,规模大不说,还走私了大量明军的制式兵器。

起初,骆养性还以为是商人小打小闹,一打听,才知道参加走私的多为山西商人,背后还有山西地方官员和大同镇军官参与。

骆养性不敢怠慢,立即写了奏章秘奏上来,为了防止泄密,还特意使用了最高程度的密码。

朱由校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着奏章,眼看奏章内容逐步显现出来,朱由校的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
“狗改不了吃屎,这些晋商还真是有奶就是娘。”朱由校忍不住破口大骂。

平定建虏的过程中,锦衣卫也曾发现有山西出身的商人进行走私,由于规模较小,加上晋商更多的资金都投在天津,朱由校还以为自己改变了历史,没让晋商和建虏勾结上。

可到了现在,朱由校才明白过来,不是晋商不和建虏勾搭,而是是自己平灭建虏的速度太快,没给晋商留下发财的机会。若是大明和建虏长期对峙,晋商肯定会和建虏勾结起来,就像现在和林丹汗勾结一样,两边下注,大发国难财。

想到这里,朱由校忍不住心头火起,将自己翻译出来的秘奏放进一小茶碗里,点火烧了,又将灰烬和水,小心翼翼倒在屋角翠绿盆栽的泥土中。才打发内侍去内阁传旨,“召黄嘉善觐见。”

黄嘉善匆匆的赶了过来,行完礼,朱由校就把几份奏章递给了他,“这些都是大同的奏章,说是林丹汗犯边,烧杀抢掠,祸害百姓,大同镇无力抵挡。”等黄嘉善翻阅之后,朱由校又道,“朕准备加强山西防御,召回大同镇巡抚和山西巡抚,另设立山西总督一职,派能臣过去主持军政事务。”

黄嘉善听得眼珠子差点瞪出来,大明此前也设过总督职务,负责一省或几省军务,可也仅仅负责军务,地方政务依旧由巡抚负责,总督仅仅是节制巡抚,以便于地方筹饷,重大事务还要经过朝廷批准。

刚想劝阻,却又听到朱由校笑道,“至于山西总督的人选,就让王在晋去吧。”

王在晋现任兵部左侍郎,是黄嘉善、熊廷弼之后军方的第三号人物,在朱由校东征的时候,他甚至兼任兵部、户部、工部左侍郎,总理整个东征的后勤事务,是朱由校的心腹重臣。

东征之后,黄嘉善封为伯爵,朝中就有人提议黄嘉善致仕,以王在晋代之。朱由校犹豫再三,才压制了这种舆论。可在世人眼里,王在晋还是黄嘉善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职位最有力的竞争者。

现如今,朱由校提议王在晋担任山西总督,除了加强山西防御和借机整顿山西政务外,还抱着调和黄嘉善和王在晋矛盾的想法。

果然,一听到让王在晋去,黄嘉善犹豫了一下,就打消了反对设立山西总督的念头,同意让王在晋到山西任职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