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44章 君臣密议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听完徐光启的讲述,朱由校脸色变得铁青,“可恶,京城首善之地,竟然还有匪徒持刃伤人。”由不得他不生气,事情就发生在西苑附近,谁知道那两个人是干什么来的,如果是准备进宫行刺的,哪怕西苑中侍卫很多,也会有百密一疏的纰漏。朱由校已经遇刺两次了,早就成了惊弓之鸟,怎么也不愿再遇刺第三回。

徐光启也心有戚戚,被追杀的是个江南士子,正逢他和江南士林闹别扭的节骨眼上,若不是机缘凑巧让自己碰上,张溥极有可能被两个凶徒追上。到那时,自己宅院附近出现了江南士子的死尸,自己浑身是嘴也都说不清楚。

事情毕竟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,朱由校的怒气来得快,去得也快,眉头虽然还拧成了一团,语气却放缓了许多,“那两个人到底在商讨什么事情?竟然不顾一切杀人灭口?”

徐光启摇摇头,“张溥只模模糊糊的听到几个词,具体的事情根本没有听清,臣只知道和江南科举有关,怕贼人的阴谋得逞,才过来禀报。”

朱由校冷哼了一声,“和科举有关,那就是有人想煽动士子闹事了。就是不知道谁有这么大胆子,难道是觉得朕好欺负,手中的刀杀不得人吗?”

自从一登基,朱由校就觉得很多事情不对味儿,时不时就有些人跳出来,用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给自己制造麻烦,本想着东征胜利后这些人会消停消停,可看样子,这些人还是没有死心。

徐光启犹豫了一下,“据张溥交代,那两个人一个是江南口音,一个是河洛口音。”

朱由校一愣,“你的意思是福王?”福王封地在洛阳,有曾是帝位最有利的争夺者,朱由校第一反应,就是福王不老实,还在打着帝位的主意。

徐光启点头又摇头,“臣一开始也以为是福王,可又想了想,却觉得口音不能代表什么。福王爷未必会派出个洛阳人出奔走,其他藩王麾下也未必没有洛阳籍的手下。此外,煽动士子闹事,对宗藩也未必有什么好处。”

在大明,宗藩和士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,双方虽然有所交集,各王府大都养着一批仕途无望的文人,可真要是藩王出了事,这些门客哪怕不一哄而散,也会袖手旁观。至于藩王和士林勾结煽动士子作乱,更是不符合常理。

朱由校点点头,“朕已经有了子嗣,还有信王这个兄弟在,福王叔早就和王位无缘,想必他早就打消了不该有的念头。这件事里的河洛人,未必是福王叔的手笔。”嘴里说着不是,可朱由校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,派到洛阳的人手要加上三成,一些容易暴漏的,一定要加以更换。

徐光启点点头,“陛下说的是。”

可不是福王,那又是谁呢?

君臣两人猜了半天,也没有半点头绪,哪怕朱由校亮出了‘谁受益谁嫌疑最大’的原则,也觉得眼前一团乱麻。最后,朱由校不得不把事情撩在一边,“让东厂的人操心去吧。”

此时的东厂,已经和当初大不相同。

随着锦衣卫的职权向对外情报转移,东厂逐步接手了锦衣卫在各省的分支立构,顺利成章的成了朝廷正式编制的情报机构,再也不是当初那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私人鹰犬。身份正了,大臣们也不像以前那样排挤了,可东厂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变,还是直接受命于皇帝,外臣根本不能干涉。

而在朱由校的授意下,内阁也在筹备自己的情报机构,准备建立一个自上而下触角深入到州县的统计局,全部由文臣势力把持。有了这个统计局,各地的鱼鳞黄册就不再是地方官一人说了算。再配合独立的税务机构和司法机构,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将大大加强。

现如今统计局还只是局限在直隶一地,可朱由校已经安排人手向山东出发,准备借助闻香教造反,山东局势大变的有利时机,把北直隶的一套制度在山东推行。有解经邦这个山东巡抚在,朱由校预计山东的改革能顺利实施。

而在辽东,借助废卫建省的契机,同样的改革也在全面铺开。

到时候,北直隶和山东连成一块,再加上新建行省的辽东,朱由校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战略纵深,就可以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,哪怕反对力量很强,一不小心惹起了大规模叛乱,朱由校也有信心把叛乱扑灭下去。

当然,改革的前提是,朱由校能多活几年,闯过天启七年这个坎儿。要不然,朱由校根本不敢推动激进的改革,免得自己死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。

理想和现实,朱由校琢磨了好久,才突然想起一事,“刚才听你说,被人追杀的那个江南士子叫什么?张溥,对吗?”

徐光启点点头,“正是张溥,他是太仓人,也算臣的半个同乡。”

“唔,”朱由校恍然大悟,“你是上海人,你们两县挨着的,都属于松江府。”

“这,”徐光启有些尴尬,可还是硬着头皮解释,“陛下,臣的家乡属于松江府不错,太仓却是单独的州,除镇海卫以外,还有昆山、常熟、嘉定三县。张溥家住镇海卫,和臣的家乡还隔着嘉定县。”

朱由校脸一红,知道自己把现在的上海县和另一个时空中的上海市弄混淆了,现在的上海区域还没有那么大,还没有把松江府反吞,嘉定也没有变成上海下属的一个区,太仓自然不可能和上海县接壤。

“是朕的错。”朱由校摆摆手,大度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。

徐光启悄悄的松了口气。

所谓的天子金口玉言,可不是一句笑谈。像今天这件事,换个谄君媚上的大臣,就会把嘉定县悄悄的撤销,改让上海县和太仓接壤。

徐光启不是没起过这个念头,可念头刚有个萌芽就被掐掉,他正和南直隶士林闹别扭,再把嘉定县给忽悠没了,还真没了回家乡的机会。

看皇帝有些尴尬,徐光启道,“张溥这次入京是为了游学,臣怕他再遇到危险,就把他留在家中,和臣子一起读书。”

朱由校点点头,“这样也好。”太仓张溥,这可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,他所组建的复社,和东林党一脉相承,不但把持言论,操纵朝政,还完成了一件历史创举,那就是以在野的身份,推出了一个内阁首辅。虽然张溥因此而被各大势力忌讳,可他的组织能力、煽动能力也显露无疑。

只不过现在历史变了,东林党也分裂成叶向高为首的叶党和韩爌为首的韩党,既然没有遭到朝廷的打压,张溥也就不可能以复兴东林党为号召来建立复社。

难道向徐光启靠拢,称为徐党的骨干?朱由校突发奇想,再一琢磨,却觉得极有可能。两人籍贯相近不说,现在又有了难得的机缘,张溥说不定还真要投到徐光启门下。

沉吟了下,朱由校改了主意,“给他补个军机处行走的身份,让他到朕身边来办差吧。”张溥这样的才子,还是尽早笼络到身边为好,哪怕日后成了徐党骨干,可能不能和皇帝贴心尽忠报效,关系也十分深远。

徐光启一怔,“张溥自称是太仓人,可臣以前并没有和他碰过面,不知道他的来历是否属实。况且,他还牵涉到案子里面,根本没有人能证明他的话是真是假。贸然提拔他,让他到军机处办差,臣怕,”徐光启没有明说,可意思却很明白,那就是不能保证张溥的来历,怕他是隐藏更深的细作,怕他心怀不轨弑君犯上。

朱由校点点头,“你说的有道理。可留他在你身边,你担心的事情还要发生。还不如放他到朕身边,好歹还有人看着他。”

“陛下,”徐光启顿时百感交集,既为皇帝担心自己安危而感动,又为皇帝一意孤行而发愁,“张溥一个无名小卒,无须陛下为他操心。”

朱由校微微一笑,“不管他的话是真是假,都是有人在阴谋不轨,既然有人出招了,那朕接着就是。要是把张溥下狱严加拷问,朕那里还有脸坐这个皇位。”况且,张溥是个名利心极强的人,这从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上就可以看出。而论起名利,又有谁能比皇帝给的更多。哪怕张溥真的是别人派来的细作,朱由校也有心把他扭转过来。

徐光启还是执意劝阻,“军机处行走虽然不是正式吏员,却能接近陛下,若是张溥心怀不轨,臣万死难辞其咎。”

朱由校摆摆手,示意徐光启不要多说,“江南士林对你多有误解,能大张旗鼓的推荐一个士子到军机处,对你也有好处。至于张溥,你不要担心,朕会让人看着他,不会让他有施展阴谋的机会。”

看皇帝执意如此,徐光启才勉强同意,可心里还是捏了把汗,回到家中,匆匆的打发家人回乡,准备查查张溥的底细,最好能找个人过来证明一下张溥的身份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