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26章 明军到

作品: 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|作者:颍禾嵩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6-30 17:04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大海上,一艘艘战船昂首前进,正迅速的向汉江口靠近,战船上的明军士兵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。而在坞堡前,随着木柴渐渐堆积,守卫的士兵也发现了情况的不对。

再三喝止不果,守卫的士兵终于开始放箭,准备将这些投敌叛国的贱民统统射杀,可贱民的数量太多了,为了减少中箭的几率,运送木柴的人都加快了脚步。几轮放箭后,木柴堆积的速度不但没有减缓,反而加快了许多。

皱了皱眉,负责守卫的朝鲜军将下令出击,准备驱散这些贱民,或者约束他们,让他们把木柴丢到山坡下去。

可刚一出坞堡,天空中就多了波箭雨,就好像长了眼睛似的,躲过运送木柴的朝鲜百姓,准确无误的扎在朝鲜士兵身上。运送木柴的朝鲜人呆了呆,发出一声惊呼,连滚带爬的向山下跑,豪格却哈哈大笑,“这才是我大金的骑射功夫。”

下令出击的军将黑着脸,看着手下士兵被突然冒出建虏伏兵射杀在地,想派人过去营救,却怕建虏故技重施,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的哀嚎声越来越小,最后渐渐的没了声息。

只不过,建虏的伏兵只派上一次的用途,坞堡守军不再出击,伏兵又回到原来的位置,豪格继续驱使朝鲜百姓运送木柴,等木柴运完了,就如约放他们回去。

在豪格心目中,这些百姓都将是自己的奴才,自然要好好爱惜。实际上,代善已经开始从这些百姓中挑选听话顺从的,让他们帮着管理自己的街坊。

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,木柴终于堆到了坞堡之下,运送木柴百姓的伤亡也渐渐多了起来,这些伤亡无一例外都是坞堡守卫做的,来自自己人的屠杀也让百姓对光海君多了一丝仇恨。

豪格有些惋惜,“要是能多些时间,光海君就是还活着,也和死了差不多。”

代善却摇摇头,“物极必反,时间长了,肯定会有人醒过味来,把仇恨加在咱们身上。”

豪格点点头,“这倒也是。”

莽古尔泰却不爱听这些,只是追着两人问,“可以开始了吧?”

代善和豪格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的点点头,“开始吧。”随着两人的动作,一道道流矢划过夜空,化作火焰落在堆积如山的木柴上,原本就掺杂着油料的木柴顿时燃烧起来。

远处,等待了一天一夜的魏忠贤终于得到了答案,却为建虏的战争创意惊叹不已,“原来,火攻还可以这样玩。”虽然是坞堡守卫的犹豫不决纵容了火攻的成功实施,可建虏的想法还是让人眼前一亮。

可又看了一阵,魏忠贤却摇摇头,山坡火势很大,也确实逼得坞堡上的守卫步步后退,可大火也阻断了上山的道路,让建虏不能展开攻击,“这样的火攻纯粹是浪费时间。”魏忠贤评价道。

“也许是建虏饿了,想吃熏肉。”王国泰冷不丁的冒出一句。

魏忠贤顿时乐了,确实,这么大的火,这么大的烟,不用来熏肉也太浪费了。嗯,不对,烟上有问题。

魏忠贤急忙端起千里眼,仔细观看前方的局势。

火堆冒出的烟很大,很快就弥漫的到处都是,很显然,建虏在木柴里做了手脚,百姓家用的木柴不会有这么大的烟。

可惜的是,现在是春季,汉城的风向还是西北风比较多,即便有东南风,可山坡上的风向是一卷一卷的,烟气根本就不能靠近坞堡,最大的作用是遮掩坞堡守兵的视线,让他们看不清下方,却没有对坞堡上造成任何实质的伤害。

建虏好像也发现了情况不对,一声号令后,数百弓箭手排阵而出,趁着守卫看不清,迅速逼近坞堡,将一支支火箭射向坞堡深处。

可这样的攻击效果微乎其微,并不能给坞堡造成太大伤害,魏忠贤虽然看不清坞堡上的情况,可也不看好建虏的这次攻击。

王国泰也是连声叹息,“闹了那么大的声势,原来就是阻挡守军视线,让弓箭手上前放箭,太奢侈了。”

的确,太奢侈了。

坞堡上,朝鲜军官正在哈哈大笑。

为了加强防御,山坡上准备了许多滚木礌石,配合着居高临下的火铳和弓箭,完全可以限制敌军,让敌军无法靠近坞堡。

但在建虏不计成本运送木柴的情况下,山坡上堆积了大量杂物,滚木礌石已经失去了作用,建虏完全可以借助木材堆的掩护逼近坞堡。实际上,朝鲜守军已经开始在做肉搏的战前动员。

可让朝鲜人吃惊的是,建虏并没有趁机进攻,而是放了把火,这让朝鲜军官哈哈大笑之余,也安心了许多,“快去禀报大王,就说建虏愚蠢如猪,坞堡固若金汤。”这么大的火,不完全熄灭是无法通行的,正好可以拖延时间,等待援军到来。

魏忠贤又摇摇头,“大军快到了,咱们还是去迎接他们吧。”坞堡上的人下不来,下面的人也上不去,只能等大明军队过来收拾残局。可魏忠贤就是有点不甘心,要是让光海君逃过此劫,再想动手就太麻烦了。

魏忠贤带着手下向江边移动,王国泰却有点不死心,时不时停下脚步,端着千里眼往坞堡方向观看。

走到江边的时候,王国泰却突然喊住魏忠贤,“老魏你看,江边陡壁上是不是有人?”

魏忠贤揉揉眼睛,发现王国泰说的没错,的确有些人在攀岩而上,只看那高耸云端的坞堡,几乎是笔直的陡壁,也不由的为建虏捏一把汗,“建虏还真不怕死?!”随即又为建虏的奸诈而震惊,“前面那么大的阵仗,全是为了给这些人掩护?”

也不知道建虏攀沿了多久,上去了多少人,可从坞堡上垂下的绳子看,建虏至少控制了上面的局势。

魏忠贤只能再次摇头,“别看了,咱们干活去。”心中却默默的给光海君画上了句号。

朝鲜王室,完了。

郑仁弘不知道汉城的情况,还在撺掇明军加快前进,可负责整支船队的水师总兵官是俞济海,他生性谨慎,在不熟悉汉江航道的情况下,只肯以双纵的阵型走在江心,哪怕孙传庭出面抗议,也不过笑着回绝。

俞济海出身将门,他的曾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俞大猷,父亲则是福建总兵。而他从小就跟随父兄出征,尤其擅长水战。

在海船连续失踪后,渔政衙门亟需水上力量给船队护航,陆成就请旨改组了天津海防营和海陆营。海防营主攻,海陆营主防,两个水师轮流承担护航任务。而俞济海,却在众多备选人物中脱颖而出,出任海防营统领。

在海防营里,俞济海干得不错,不但顺利完成了商船护送任务,还根据查访到的蛛丝马迹连续剿灭了好几拨海盗。等到大军跨海东征,俞济海就挤掉了相对平庸的天津海陆营统领,当上了大军的后路总兵官,虽然只是后勤运输队的大队长,却隐隐成了大明水师的第一号人物。

俞济海态度坚定,孙传庭虽然着急,却不得不耐着性子解释,“俞总兵,兵贵神速,如果不趁建虏不注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,我怕后面的仗不好打。”同为新军体系,又不是嫡系的讲武堂军官出身,两人虽然出身不同,却能说上一些心里话。

新兵太多,这是新军的最大弱点,由于成立时间太短,加上讲武堂体系军官有意无意的排挤,新军并没有像朱由校想的那样聚集全国精锐,而是最大程度上使用了身家清白的新兵。

几经扩充后,新军中经过战阵的人寥寥无几,如果不是有军纪约束,孙传庭还真担心军队临阵崩溃。

俞济海明白孙传庭的苦衷,却摇摇头,“事缓则圆,这第一仗,宁愿不胜不败,也要稳住阵脚。”作为海防营的统领,他一开始也是率领新兵打仗,第一仗的战果几乎是零,所有人都在埋怨,认为是他指挥不当,才在绝对优势下放走了海盗,可俞济海却十分高兴,因为这一场战斗下来,虽说大部分新兵都没有见过海盗,可他们却熟悉了战场的气氛。

只不过,俞济海的经验不能适用于孙传庭,时间不允许孙传庭找个山寨让手下士兵适应。

无奈之下,俞济海只能帮人帮到底,让孙传庭靠近江岸列阵,“有战船上的火炮在,至少可以帮你稳住阵脚。”顿了顿,又压低声音,“情急之下,淮阴侯故技也是很好的办法。”

孙传庭点点头,知道所谓淮阴侯故技是什么,也知道在江中有船的情况下使用这个办法的后果,心中油然生出一丝好感,“那就拜托俞兄了。”

俞济海淡淡一笑,一语双关的说道,“咱们都在一条船上。”

孙传庭怔了怔,也笑了,“不错,我们在一条船上。”

两人相视而笑,旁边却咚咚咚派来一个士兵,“前方发现信号,和当初约定好的一模一样。”

俞济海大喜,“快排小船过去。”很快,魏忠贤一行人就被接到船上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