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354章 种子

作品: 大宋权臣 |作者:王风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3-29 20:0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“长郡主意欲何为?”李采萱秀美微蹙,她没有格杀萧无笙的能力,却打定主意,如明秀有事,必将倾尽北方机速局力量,也要把萧无笙刺杀。

相信,青蝉若在旁边,早就暴起斩杀萧无笙了。

“不用心惊,明秀大师的德操令人敬佩,既然他已然南下,过去的就过去了。”萧无笙说的淡若芷水,似乎明秀仅是一个过客,并未给契丹造成重大损失。

李采萱不敢相信,却又不能不相信,以萧无笙的身份地位,还真做不出出尔反尔的事。

萧无笙心如止水,明秀给契丹造成的损失,绝非其他人所能比拟,那可是打入契丹最高层,与达官贵人随意接触,契丹战略性情报,不断通过明秀落在王邵手上。

王邵之所以大阅兵马,不作任何防范,便是从请保重判断,契丹贵族趋向于盟好,只要宋军不越过边境,他们并不着手反击。

此番,她亦是利用这点,绝地反击,把大宋朝廷打了个措手不及,狼狈不堪。何况,她的反击蕴含一个绝大用心,需要有心人去品味、去利用,无论是对契丹还是大宋,都将是双赢局面。

正在此时,那队骑士越发近了,却见为首的,竟是一个十岁男孩,即便如此年龄,却能在马背上驰骋,欢快中,隐隐有几分骑手的锐利。

萧无笙充满温情地凝视,发出母性的温情,目光中却隐隐有一丝决定。

李采萱却目光闪烁,若有所思,注意力也转到孩子身上。

大宋汴京

经过帝国高层绝密会议商讨,两府重臣达成共识,大宋朝廷在河北、河东继续调兵遣将,集结了十万大军,看看军号,几乎都是天下精锐,要契丹给个说法。契丹也不想让,在南京道等处陈兵二十余万,对大宋虎视眈眈。

南北使臣却不绝于道,双方的口水仗,几乎要把对方的都城湮没。明眼人对此不屑一顾,也就是相互扯皮,希望在谈判桌上多争取好处,打仗就别扯了,大宋和契丹,都没有灭亡对方的实力,那什么去打?

陕西路却一片平静,透着诡异的平静,河西路以凉州为中心,北面灵州贺兰山区域,兵力却持续的增加,不引人关注,主持西面的三员大将,高继宣、段守伦、江云轻车熟路。

八月的汴京,天气潮湿闷热,人们纷纷寻地纳凉,即便是市井苦力,也免不了在烈日当头之下,拿一文钱,买上满满一大杯冰镇酸梅汤,寻一处绿荫慢慢享用。

士人们纷纷避暑于山舍、湖水,似乎没有什么事情,能提起他们期盼清凉的那一份惬意。

王璇并没有让士人们,心平气和地享受夏日的清凉,更没有放过绝好的机会。一切在天下利益面前,都变的那么的合情合理,就在明秀回归一个月后,大宋以河西路副都部署段守伦,为首的打击首先发动,陕西路灵州西面兵马钤辖江云,率马军万余骑,自贺兰山向回鹘发动进攻,掩护高继宣侧翼安全。

陕西宣抚司判官高继宣调度陕西、河西马步军七万余,沿凉州向肃州发动猛攻。

段守伦所率,正是当年王璇一手打造的拱辰军,这支发展到万人的双马骑兵,战斗力直逼广锐军,还有五千蕃落骑兵、五千宣毅步骑兵的支援。他们并不攻城略地,把肃州放给主力,轻兵直驱甘州。

江云的速度也迅猛如雷,灵州西面各部骑兵七千,名义上是防御契丹,实则准备用于甘州,又有数处大型马场,战时临时征召,他拥有万余骑,从北路向甘州迂回。

不消说高继宣的主力,即便是段守伦、江云二人的马军,便有能力与甘州回鹘兵力决战。这是标准的闪击战,比伐党项的用兵,要成熟了许多。

以段守伦为主攻,集结两万余人,一万五千副马制骑兵,五千乘战马的步跋子,形成强有力的突击集群,向既定目标冲击;江云作为侧翼,兵力稍显单薄,却又是一支奇兵,机动性比段守伦还要高。

高继宣则是跟随在后的主力,所部一万马军形成第二波次打击力量,六万余步跋子,清剿路上残余回鹘力量。

当宋军两支马队,以闪电般地速度,越过肃州,夜落纥方才如梦初醒,恐怖地发现,大宋朝廷真的下手了。

归义军反应时间较晚,也未曾对甘州背后打击,只是派出兵马陈兵边地观望,牵制一部回鹘兵力。

大宋朝野一片哗然,有赞成的叫好的,也有斥责不义的,更有沉默不语的,最无聊者甚至挖出当年事,编撰文宝公主与王璇曾经故事,不言而喻,直指王璇本性凉薄

王璇毫不介意,用他的话说,林子大,啥鸟都有。

河西风云变幻之际,子午书院高调推出《论语新释》,在这个酷暑中,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,打破了沉寂于阴凉的士林。

书中将民为贵、君为轻的圣人语,引申为民以议政以杜绝官吏腐败,并以王璇的观点,概略阐述了民本主义思想。

汴京士林在短暂的惊愕后,纷纷以新的眼光审视王璇,绝对比河西征伐还要震惊,这可是对官制改革的信号。

不过,民为贵、君为轻是圣人言,民以议政以杜绝官吏腐败,乃上古理想社会体现,无人敢公然反驳。

你以儒门子弟,挑战圣人言,否定儒门崇仰的圣人之治,岂不是打脸。

王璇,再也不是单纯的铁血的开拓之臣,诗赋杂学大家,而是一名治论语的儒学大家。

大家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完《论语新释》,士林中逐渐形成了对《论语新释》的肯定,即便偶然有异议,也会招来学者们的辩护,成不了气候。

在《论语新释》引起的风波还没有消减时,书院中的被称为‘王门杂学五书’的书本,除政治经济学与天文地理学外,被汴京书商刊印成册,流入市面。顿时间引起了不亚于《论语新释》的轰动,如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圆的,绕着太阳公转,人之所以不飘向太空,原因是地球上的万有引力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,给我一个支点,我能将地球抬起,水的分子结构是氢氧结合物。

“学生经义堂陆生,山长立著政治经济学,言上古三皇五帝大同之世,莫不以法规矩万民,强秦以法立国,方有横扫六合之壮举。学生不明山长以孔门大儒,为何这般推崇法家暴政,甚至不惜以上古三皇五帝之德化。”一名二十上下,身材魁梧,相貌堂堂的书生起身问道。

王璇并没有过分留意舆论的关注,他要办的事情还很多,无论是实行官道用水泥和沥青铺设,还是把矿山,以十年或二十年的期限租让开采权给商人等等。但是,躲不掉的终究是躲不掉的,他虽早非书院山长,却曾经担任过山长,子午书院又聘请他未荣誉山长、客座教习,偶尔在此为学生们讲学,也是正常的,而今有些学子便借此机会向他发出质疑。

王璇坐在讲坛书案上,神色端重,倒是挺欣赏这位学子有胆量在大庭广众之下,公然质疑位高权重的大臣的言论,尽管此时士子言论较为自由,但面对一位声望、地位高高在上的人物,还是要有相当的胆识。

“尧帝画地为牢虽看是德化,然其后却是有严厉的律法,无法严规,谁人愿在当街受囚。上古德治在于有法可依、违法必究、执法必严,上行下效,逐成习惯。所谓一叶知秋,舜帝于会稽山斩杀防风氏,岂不是舜帝有三尺宝剑在手,禹帝治水一十二载,若无规矩,岂能尽全功。”王璇含笑,慢吞吞地道:“商鞅变法,秦得以崛起关中,始皇奋六世之余烈,一统华夏。若用谦谦周礼,何能灭群雄而并六合。”

学生不服道:“秦以法家暴政,二世亡国。”

尚未说完,被王璇打断,道“何以见得秦传二世亡国,自商鞅变法至秦亡传八世之君,岂曰二世亡国。秦法严酷动辄连坐,较之国朝今法却是有些不近人情,然秦强在有法可依,执法必严,王公庶民犯之必究,方有始皇成就,二世亡就亡在擅改法令,法为一己之私所用,以至于天下规矩俱溃,家国倾覆。故而秦亡不在于法而在于乱法。如你所说,秦以法治,应当于惠公而亡,何来以始皇并吞天下。”

下面,不少书院学子,与一些想法相近的学子纷纷窃笑,使陆生拉不下脸。急促间道:“以山长治《论语新释》,亦是孔门中人,何故扬他家学说,徒然贬低教化。”

王璇淡淡一笑,莞尔地道:“非也,非也,我虽治《论语新释》,却只是读书人感官心得而已,谈不上孔门中人。”一语即出,满堂皆惊,当众人尚未回过味来,又道:“古之学者莫不取百家之长,创立己说,百家争鸣,细细揣摩莫不是你中有他、他中有你。何谓孔门中人,如夫子曾求道老子,难道是亦是道门中人?正如我书中所言,后人的成就,都是站立在前人的肩上,往往是在前人的成就上有所超越,并非在前人所定的圈内徒然说解。我继承孔门之学,杂各家学说,与之周延。”

下面,不少人议论纷纷,而前排的在座几位当世大儒,心中非常明白王璇何意,他们自己也明白,自己专研经义,穷尽心思之心得,往往借用圣人之语说出。

王璇今日说的超越,是他们已经在做却不敢说的,经王璇说出口来,尽管他们面上,不能有什么赞赏的表情,可是心中却暗自叫好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大宋权臣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