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7章 整合人才

作品: 崛起崇祯 |作者:破冰传奇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8-27 18:29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为什么?

还不是不堪用!

历史上,京城戒严,前任命首辅刘宇亮巡视三大营及勇卫营,偌大的一片地方,他从头到尾半天功夫就草草完事。

接着又巡视内城九门,外城七门,皆敷衍了事。

之后,刘宇亮自请督察军情,刚到保定,听闻卢象升战死,就开始四处跑路躲避了。

堂堂一国首辅,才不配位不说,就连德也不配位呐。

而大学士贺逢圣和傅冠虽然能力同样不足,但二人德行不错,大明凉凉之后,他们是死节殉国的。

当然,刚刚被罢黜的方逢年其实也算死节官员。

只不过,他开头的经历和水太凉钱谦益相似。

这就是崇祯皇帝为什么区别对待他们的原因。

当然了,崇祯皇帝今天原本没有打算拿掉他们,而是想等过一段时间后再调整他们的岗位。

毕竟,登基第一天,他还不想这么激进。

奈何,刘宇亮不上道呐!

这也是大多数大明文臣的德行,不吱吱两声,好像显不出他们的能耐。

可崇祯皇帝哪有时间听他们瞎逼逼,这都什么时候了?

作为一国之君,朕都要御驾亲征去拼老命了,又岂容他们胡来?

颁布史上第一戒严令,并不是崇祯皇帝心血来潮,而是为御驾亲征做前倾准备的,里面有好多套路,不容有失。

要成一件事,成千上万人努力也未必可以成功,可要坏一件事,只需要一个人做错一件事情就可以了。

没办法,为了大局着想,崇祯皇帝只能选择激进了。

偏殿中,经此一闹,崇祯皇帝之前经营出来的轻松氛围,算是完全被破坏了。

不过,无所谓了,崇祯皇帝心里早已有准备了。

大明皇帝不好当,他是知道的。

外部的敌对势力就不说了,就连朝廷内部大臣们,也会时不时蹦出来搞出点事来,来问你惊不惊喜,意不意外。

而他必须要有一颗大心脏,给那些想搞事的朝臣,把意外和刺激送给他们。

烛火哔啵有声,惊醒了魂游天外的崇祯皇帝,让他把龙眼转到了有些惴惴不安的薛国观和老神在在的杨嗣昌身上。

内阁班子六人,被撵走了四个,只剩下俩人,有些单薄不够用呐!

不过,比扩充内阁更重要的是,现在由谁来担当临时首辅比较合适?

崇祯皇帝龙眼在他们二人之间打转,犹豫不决拿捏不定。

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,是因为他们都不是崇祯皇帝心目中首辅的理想人选。

首先说杨嗣昌,此人学问不错,能力也有,具有战略眼光,更能听从朕的安排,勇于背黑锅。

原本,这些都是一个优秀首辅必备的基本素质。

可惜他出身官二代,为人过于孤傲,没有基层经验,缺少领导能力,以至于同事不喜,部下不服。

历史上,他借着前任崇祯皇帝的宠爱,陷害大明擎天柱卢象升和孙传庭,留下了人生的污点。

所以,他充其量只能是智囊的角色,却决不能独挡一面。

而薛国观呢?

阉党余孽,各方面都没有突出优点,平平过,也不是首辅最佳人选。

不过此人性格强横,做事一根筋,官场人称薛蛮子。

如果听话,倒是可以勉强一用。

“薛爱卿,近段时间就由你暂时主持内阁事务,万勿令朕失望!”

综合决定之后,崇祯皇帝最终拿定主意,选择了资历较深的薛国观。

“陛下……陛下……臣……叩谢皇恩,定不负陛下所托。”

幸福来得太突然,薛国观想不到自己居然因祸得福,他微微哽咽,俯身久久不动,仿佛在缅怀什么。

回想起来,薛国观觉得他的官场生涯起起伏伏,很是曲折。

天启年间,他作为九千岁魏忠贤的外围棋子,在摇旗呐喊的过程中,得罪了好多东林党人。

崇祯元年,被卷土重来的东林党打成阉党一蹶不振,回家养老。

崇祯三年,温体仁因他一向仇视东林党人,秘密向崇祯皇帝推荐,从此得到破格提拔,委以重任。

而现在,更是走上了权力的巅峰,殊为不易呐!

“朕甚是期待!”

瞧着激动有些难以自制的薛国观,崇祯皇帝表面龙颜大悦,实则内心却是叹了一口气。

矮子中选高子,没有什么好开心的。

都知道大明的皇帝不好当,可首辅就好当了?

若是没有几把涮子,哪个能轻轻松松当下去?

尤其是在东林一党独大的特殊情况下,只要首辅不是东林党人,都将变得步履蹒跚,寸步难行。

当然,明史最出名的“奸相”温体仁除外。

在他崛起的过程中,总是以弱胜强,踩着东林大佬的身体,踏上大明首辅的宝座。

并且与本尊相得益彰,君臣相宜。

而现在崇祯皇帝之所以倾向薛国观为首辅,就是希望他能一切都按照温体仁的所作所为来施政。

只是按照过去的历史上看,薛国观无论是从才智以及操守方便多有不如。

不过也没办法了,走一步看一步吧!

“曹大伴,让太医院派两名御医,伙同锦衣卫将温爱卿接入京中调养。”

想到温体仁,崇祯皇帝心里一动,对司礼监提督东厂的曹化淳吩咐道。

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,温体仁好像是在今冬郁郁而终。

现在,崇祯皇帝只是尽人事,听天命而已。

不过,如果实在无力回天,那也可以在这段时间里,尽量向他多讨教一些政务方面的事情。

毕竟,这位被东林君子骂得体无完肤的奸相大人,却从来没人敢在政务上置喙他的能力。

哪怕是他的政敌东林党人!

这就足以说明许多问题了。

还有,无论温体仁死活,崇祯皇帝这是要明确告诉大明朝廷的官员,朕不喜东林。

公平的说,东林党人有好有坏,大明灭亡也不能全部让他们背锅。

但是,东林误国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所以,崇祯皇帝当政,打击东林党是国策。

只是,东林势大,遍及朝野上下,又有东林二代组成的复社,掌控着整个大明的舆论,荆棘重重呐。

要打击东林党,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但是,事关江山社稷,亿万大明百姓生死,崇祯皇帝别无选择。

接下来,崇祯皇帝接连颁布了许多人事调令。

诏被罢黜的原内阁次辅王应熊官复原职。

诏因失职之罪充军戍边的原五省总督陈奇瑜,调任兵部左侍郎,协理杨嗣昌管理兵部。

擢阉党余孽淮安知府杨维垣进都查院,任左副都御史。

擢四川按察使施邦曜任通政司通政使。

起复兵部右侍郎秦邦华,协理军政。

……

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,让在场的所有大臣都蒙住了。

谁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的真实意图。

这份名单人员很杂,有东林党、有阉党、还有犯事的官员……

可最让人惊讶还是这些职位和担任职位的人员。

别的不说,杨维垣就任都查院的左副都御史,就让人联想翩翩了。

大明的督察院,主掌监察、弹劾及建议。与刑部、大理寺并称三法司,遇有重大案件,由三法司会审。

长官为左、右都御史,下设左右副都御史、佥都御史。

下又设十三道,分设监察御史,巡按州县,专事官吏的考察、举劾。

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,还拥有“大事奏裁、小事立断”的权利,为最高监察机关。

而杨维垣的左副都御史,是第三把手,也是平常负责干实事的人,位高而权重。

当然,这些不重要,重要的是杨维垣阉党的身份。

和薛国观是阉党摇旗呐喊的边缘角色不同,杨维垣可是阉党的中坚骨干,和东林党人不共戴天之仇。

他是上达天听,由崇祯皇帝亲自贬斥的官员。

可现如今,陛下又亲手把他提拔这个关键位置。

这其中的信息量太大太多了。

还有,通政司的通政使,位居正三品,执掌内外章疏敷奏。

凡四方臣民谏言陈情、申诉怨滞、状告不法,及军情灾异、录其事分送有司办理,或直按奏闻皇帝。

甚至对圣旨亦有封驳之权,发现有不适宜的圣旨,写上自己对圣旨的看法,把圣旨退还皇帝。

还可以参与朝议大政、审理重大冤狱及会推文武大臣,提供意见。

这个职位,是承上启下含金量较高的部门。

可是,现在崇祯皇帝却乾坤独断,让浙党党魁之一的施邦曜担任。

陛下有深意啊!

其实,不止是这两个岗位,今晚崇祯皇帝乾坤独断任命的这十余个职位,换了平时,都是要经过廷议才决定的重要位置。

是令多少官员削尖脑袋,也要奋力一搏的职位,可现在,却由崇祯皇帝一言而决。

总之,今晚陛下的行为不同寻常,不得不令大家揣测其深意。

了解圣意,是官场每个人的必修课。

“传膳!”

崇祯皇帝没理会众人的想法,站起来惬意的舒展着双臂,轻声叫道。

看起来,他很满意自己的这波神操作。

怎么可能不满意?

崇祯皇帝任命的这十几个人,都是每个穿越者必然会重用的人物。

他们都是为大明尽忠死节的英烈啊!

不管他们是忠诚于崇祯皇帝,还是忠诚于国家,都是大明的中流砥柱。

而这,也是崇祯皇帝的凭仗。

因为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

把他们整合在一起,针对他们的能力特征,把他们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,这就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。

PS:新的一周,求推荐票,欢迎评论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崛起崇祯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