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大丰收

作品: 升官!发财!死皇帝! |作者:文理风 |分类:古代言情 |更新:03-16 10:5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55txs.com)

自春耕开始, 政事堂和户部突然发现冯道忙起来, 只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, 冯道忙起来不是因为政务,而是忙着给官员免职。

——镇州治下某一县令征百姓修县衙。

——县令免、郡守降一级、州刺史降半级。

(冯道批:监管不利,当罚!)

——幽州某郡县征兵丁戍边。

——郡守免、州刺史降一级、节度使罚俸半年。

(冯道批:可借中原其他藩镇兵, 不知变通, 当罚!)

——河东晋阳城中因高利贷闹出人命。

——城守降一级,节度使罚俸半年。

(冯道批:严控借贷利钱,借一还二, 不可多加!未及时处理,当罚!)

……

冯道三天连免五个县令, 处罚多个州官、刺史甚至节度使后,朝廷百官和地方官员终于明白一件事:

冯相动真格的了!

官场素来欺软怕硬,在冯道亮刀后, 原来嚣张的地方官员也软了起来。

不就不让征劳役么,那就不征, 至于劳役, 大不了等农忙结束再说。

不就不让征兵役么,那就不征, 来了敌人咱上报朝廷,反正朝廷肯定派兵。

不就不让高利贷么,让衙役去给县里的几个地头蛇打声招呼, 最近上面管的紧, 你们收收手, 适可而止就行了,千万别闹出人命。

在自己官运面前,一切其他的都可以通融。

……

经冯道这一下狠手,整个春耕天下各大衙门安静如鸡。

有些县令郡守刺史甚至发扬冯道不扰民精神,直接给全衙门放假,明令春耕之后大家再来当值。

冯道当即对几位官员进行褒奖。

于是,地方官员后来出现了一个奇葩的假期,春耕假。

春耕之后,冯道就对禁令放松了许多,不过此时冯道又开始关注起各地天气。

所谓天灾人祸,最是损农。

好在今年各地勉强也能算得上风调雨顺,偶尔有些地方干旱,冯道严令地方官员督促大家抗旱,甚至修挖水渠,倒也能撑到下雨。

一晃三个月过去了,终于等到庄稼快成熟的日子。

冯道素来沉稳,可此时心里也打鼓,不仅冯道,连李嗣源都受冯道影响,天天紧张的睡不着。

而李嗣源睡不着就开始折腾后宫,李嗣源天天带着曹皇后王淑妃和一众宫妃,在宫里烧香拜佛,祈求今年丰收。

冯道虽然对这个不大信,不过想着李嗣源好歹是皇帝,说不定真能心诚则灵,再加上冯道此时也没精力去安抚李嗣源,索性就由他去了。

就在冯道和李嗣源的忐忑等待中,五月初(阴历),洛阳一县令突然上奏治下麦田大丰收,甚至还向朝廷进献了一筐粒大饱满的麦穗。

一筐麦穗朝廷自然不稀罕,可粒大饱满的麦穗意味着这位县令治下粮食收成好,风调雨顺,李嗣源当即大喜,都没用冯道,直接拍板给这个县令官升三级。

而这位县令的奏章就像拉开了大丰收的序幕,从最近的洛阳,到远到北方的晋阳、幽州,各地州县的奏表纷纷雪花般飞到政事堂和御案上。

一时间,各地都是大丰收的消息。

李嗣源直接被成堆的奏章吓懵了,冯道也好不到哪里去,今年是他执政第一年,他也没经过。

不过好在冯道比较务实,讲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,直接换下官袍,带着冯文跑城外田地去实力考察了。

*

冯道和冯文骑着马沿着官道跑了一天,到了洛阳周边一个小县,冯道看着官道旁有不少麦田,就翻身下马,带着冯文走上去。

“老伯,汴州方向怎么走?”冯道看着地里一个正拿着镰刀割麦子的老农,大声吆喝道。

老农直起腰,操着一口洛阳土话,“你说啥?”

冯文一看顿时笑了,“这老伯有点耳背。”

冯道和冯文于是上前,大声问:“老人家,您知道怎么去汴州么?”

“奥,去汴州啊,顺着官道使劲走就行,这条官道就通汴州,没岔路。”老农声音很大的回道。

冯道拱手谢过,看着地里的麦子,随口问:“老人家今年收成不错啊!”

“哎呀,今年老天爷赏脸啊!”老农听人夸自家庄稼,很是高兴,指着麦田对冯道说,“我伺候了一辈子地,村里没人比老朽我更会侍候庄稼,你看我这庄稼,十里八村没有不夸的。”

冯道拿着一个麦穗看了看,赞道:“粒粒饱满,一看您就是浇得勤的。”

老农当即对冯道竖大拇指,“你这娃娃,看着是个读书人,想不到挺懂种地的,今年老天爷赏脸,春里下了几场雨,我不放心,又领着孩子浇了一次,你看,可不是长得比别家好。”

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,古话果然说的不错。”冯道笑着说,又问道:“您这怎么一个人,您儿子呢?”

“奥,他们啊,去另一块地了,那边远,几个孩子觉得我年纪大了,不让我去,我家就在地头,我在家呆不住,就来这先干着。”老农指了指不远处的村子。

“原来是孩子孝顺,老爷子,您可有福了。”冯道笑着恭维。

老农笑的开心,“我那几个儿子,都是顶孝顺的,不过我年纪还没老到走不动,哪里好在家当老太爷,那可是折寿的。”

冯道笑了笑,又问道:“你们村都和您这差不多?”

“他们自然不如我这,不过今年天好,朝廷又不许那些黑心子来,大家都使劲伺候地,所以收成都不错,能过个丰年。”老农指了指旁边。

冯道一一看过,心里有数,拱手和老农告辞。

一路上,冯道借着问路之名查看了官道旁的不少麦田,最终得出结论,今年比起往年确实大丰收,当然也没各地报的那么夸张,一个麦子长两个麦穗,应该就是中上等的丰年,百姓收这一茬,吃一年应该没问题。

而这只是夏收,地一年可以种两季,夏天麦子秋天粟、豆子,如果秋天那茬也能像现在这样,百姓一年甚至能有一些结余。

冯道回去,把这个结果报给李嗣源,李嗣源听了兴奋的不知道说什么好,虽然冯道一再强调没奏章上那么夸张,可哪怕打折扣,李嗣源也很满足。

李嗣源现在已经穷怕了,只要不是灾年,李嗣源就觉得很富了!

夏收在各地紧张而忙碌的进行,这次不用冯道下令,各州县官员已经自动约束衙役不要扰民了,如今眼看粮食就要进碗里了,谁都不舍得在这时候出现幺蛾子。

毕竟治下丰收可是大功绩,只要不傻,就不会把这升官的资本往外推。

夏收之后,就是豆子的种植,冯道为了不耽搁这一茬庄稼,硬是逼着李嗣源下旨,把官府收夏税时间挪后,等庄稼种完再让各地收税。

李嗣源很委屈,他实在挺想知道夏天这茬庄稼到底能给国库增加多少赋税,可无奈冯道太强硬,李嗣源只好在诏书上签字,心里安慰自己,不就晚一个月,他再忍忍好了。

于是,夏天的豆子终于拨下去了,夏税也在各地州县衙门紧张的收起来。

一直忙到六月中旬,各地的夏税终于进了州县的仓库,各地也将账册纷纷上报户部。

冯道手下那帮户部主事在歇了这么多年,终于来了第一次大加班。

所有账房,主簿,主事甚至连两个侍郎都人手一本账册,在那里算账。

经过户部几天几夜的加班,终于赶在七月前,冯道带户部众官员进宫,把一本总账册呈给李嗣源。

李嗣源翻来第一页,看着上面大大的总数,不敢置信的眨眨眼,又揉揉眼,“冯先生,这是多少?”

冯道笑着说:“禀陛下,这些赋税入库,陛下两年内不用担忧朝廷的俸禄和军中的军饷。”

李嗣源浑身一哆嗦,结结巴巴的说:“这么多!”

冯道点点头,“当然这是在陛下和朝廷不乱花的情况,要是乱花,那就说不准了,您要建个皇宫,这些钱说不定还不够。”

李嗣源忙摇摇头,“朕的皇宫已经够大,再大朕都找不着后宫了。”

冯道但笑不语。

李嗣源翻了一遍账册,虽然里面乱七八糟的账目看不懂,可数他还是看得懂的,看到最后,李嗣源直接把账册往怀里一揣,“这账册朕再看几日,你们回去吧!”

冯道对此见怪不怪,其他户部众人却被李嗣源的举动惊呆了,于是,冯道直接拽着一众呆掉的户部官员出了皇宫。

出了皇宫后,户部众人才清醒过来,然后后知后觉发现,皇帝居然没给他们赏赐!

他们之所以求着冯道带他们进宫,就是想着送这么大的喜讯,皇帝会一高兴升他们个官,或者赏些东西,谁想到皇帝是很高兴,但却什么都没赏,一众人顿时很是失落。

冯道哪里不知道这些人想什么,笑着说:“放心,陛下会赏的,只不过现在陛下太忙,没空。”

“陛下太忙?”众人诧异。

冯道点点头,“陛下忙着高兴,没空!”

众人:……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李嗣源因为担心收成天天在宫里烧香拜佛,还引发了一件后续事情。

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出身只是一个普通军官人家,后来是被周世宗柴荣大力提拔,才成为禁军首领,手握重权,所以柴荣对赵匡胤可谓天高地厚之恩,可等柴荣一死,赵匡胤就把柴荣七岁的儿子赶下皇位,自己当了皇帝,因为赵匡胤是欺负孤儿寡母上的位,名声上占不住脚,所以赵匡胤就想找个理由证明自己是天命之子。而赵匡胤恰好是李嗣源因为担心收成烧香拜佛这段时间出生的,赵匡胤就牵强附会,拼命鼓吹,是李嗣源觉得自己目不识丁,自觉不能胜任皇位,所以才烧香拜佛祈求上苍明主降世,而他,就是被李嗣源求来的。

李嗣源:老子日了狗,会求上天降个人推翻老子自己的皇位!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升官!发财!死皇帝! (55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